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作者】 王应权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土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探索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保证其多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即生活,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笔者亦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研究与尝试,探索着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让语文课堂“还原”生活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但如何变革,怎样变革,怎样的教学模式才适应自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自身作为曾经的学生和如今的教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教学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得更重要了,而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的做法是:让初中语文课堂还原生活。
1、放飞学生思维。语文教学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回归生活的真实。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语文教学理应是以课本为圆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2、利用社会资源。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图书馆、网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使课堂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时,我就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有的介绍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点,有的介绍它的地理位置,有的介绍意大利风土人情,还有的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这样,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了课文学习的渠道。但有的时候仅仅靠学生的力量还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时,教师就要大显身手了。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教授《最后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排练课本剧。让他们扮演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那种亡国之痛。
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找一找,认识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索,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历史背景,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去找有关红军长征的书去阅读;去找本地的老军人进行采访。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而且也深刻理解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说一说,领悟生活。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语文学习是人本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贴近生活,带着个性去说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样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设计了一个话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皇帝的新装”的事呢?学生的思维一旦和生活相结合,就显得格外兴奋。学生列举了身边不少造假的事,还阐述了应该怎样做才对。可见,只要把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就能在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
三、让语文课堂“浓厚”生活
好的教师应该是让课堂生活气息浓厚的,做教师的也应该走下高高的“讲坛”,去融入到学生中去。有时候一些好的体态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我们不妨列举特技教师钱梦龙在教学中的精彩片段。钱老师为了向学生讲清“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他先是伸直手臂,把拳头向前推了一下,后又做了一个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的动作,然后要求学生比较体会其中的哪个打击动作更有力度。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指出是后者这一答案时,钱老师再做启发、总结——把拳头收回来就是“抑”;在把拳头打出去就是“扬”。“抑”是为“扬”服务的。一个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这样通过钱老师手握成拳的臂膀伸缩动作而表现得生动形象,且淋漓尽致的。可见一些生活化的动作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它生动地记录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宁愿挨饿,也不愿用国旗与面包店老板交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上,面包店老板深受感动,把留学生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全部医药费的事。告诉人们只要你不顾一切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样会受到他国人民的尊重。老师在教学时,就围绕着生活化教学这个主题,层层推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先是谈话导入。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出示(什么时候),我在(怎样情况下),遇到了面包店老板,(结果怎样)。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宁愿挨饿,也不愿交换国旗。再试品味语言,体验“爱国情”。老师抓住面包店老板起先的态度怎样,后来又怎样的问题叫学生找句子来说。起先面包店老板要留学生用面包交换国旗进行平等交易。后来面包店看到留学生醒来,冲着作者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问学生什么事使面包店老板的态度改变了引出学生读课文第4——14自然段,找出男孩爱国旗的句子,把它们划出来。抓重点词,让学生读悟,体验爱国情。然后,运用语言,深化“爱国情”。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想像,让学生说,让学生写。例:当面包店老板,走进病房此时面包店老板会说些什么,留学生又会说些什么,请你拿起笔来,写一位人物最想说的话写在插图上。又如:此时你还看到哪些地方升起五星红旗?老师放投影,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刘翔拿到世界冠军时身披国旗;神州五号升到太空时宇航员展示五星红旗等精彩片断。通用这些,深化“爱国情”。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能生气勃勃,活力四射!
一、让语文课堂“还原”生活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但如何变革,怎样变革,怎样的教学模式才适应自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自身作为曾经的学生和如今的教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教学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得更重要了,而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的做法是:让初中语文课堂还原生活。
1、放飞学生思维。语文教学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回归生活的真实。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语文教学理应是以课本为圆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2、利用社会资源。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图书馆、网上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使课堂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时,我就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有的介绍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点,有的介绍它的地理位置,有的介绍意大利风土人情,还有的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这样,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了课文学习的渠道。但有的时候仅仅靠学生的力量还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时,教师就要大显身手了。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教授《最后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排练课本剧。让他们扮演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那种亡国之痛。
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找一找,认识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索,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历史背景,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去找有关红军长征的书去阅读;去找本地的老军人进行采访。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而且也深刻理解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说一说,领悟生活。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语文学习是人本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贴近生活,带着个性去说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样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设计了一个话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皇帝的新装”的事呢?学生的思维一旦和生活相结合,就显得格外兴奋。学生列举了身边不少造假的事,还阐述了应该怎样做才对。可见,只要把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就能在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
三、让语文课堂“浓厚”生活
好的教师应该是让课堂生活气息浓厚的,做教师的也应该走下高高的“讲坛”,去融入到学生中去。有时候一些好的体态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我们不妨列举特技教师钱梦龙在教学中的精彩片段。钱老师为了向学生讲清“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他先是伸直手臂,把拳头向前推了一下,后又做了一个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的动作,然后要求学生比较体会其中的哪个打击动作更有力度。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指出是后者这一答案时,钱老师再做启发、总结——把拳头收回来就是“抑”;在把拳头打出去就是“扬”。“抑”是为“扬”服务的。一个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这样通过钱老师手握成拳的臂膀伸缩动作而表现得生动形象,且淋漓尽致的。可见一些生活化的动作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它生动地记录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宁愿挨饿,也不愿用国旗与面包店老板交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上,面包店老板深受感动,把留学生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全部医药费的事。告诉人们只要你不顾一切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样会受到他国人民的尊重。老师在教学时,就围绕着生活化教学这个主题,层层推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先是谈话导入。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出示(什么时候),我在(怎样情况下),遇到了面包店老板,(结果怎样)。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宁愿挨饿,也不愿交换国旗。再试品味语言,体验“爱国情”。老师抓住面包店老板起先的态度怎样,后来又怎样的问题叫学生找句子来说。起先面包店老板要留学生用面包交换国旗进行平等交易。后来面包店看到留学生醒来,冲着作者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问学生什么事使面包店老板的态度改变了引出学生读课文第4——14自然段,找出男孩爱国旗的句子,把它们划出来。抓重点词,让学生读悟,体验爱国情。然后,运用语言,深化“爱国情”。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想像,让学生说,让学生写。例:当面包店老板,走进病房此时面包店老板会说些什么,留学生又会说些什么,请你拿起笔来,写一位人物最想说的话写在插图上。又如:此时你还看到哪些地方升起五星红旗?老师放投影,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刘翔拿到世界冠军时身披国旗;神州五号升到太空时宇航员展示五星红旗等精彩片断。通用这些,深化“爱国情”。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能生气勃勃,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