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作者】 王长莉

【机构】 四川省青川县关庄镇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化”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偏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也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尴尬的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愈演愈烈,加之幼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使得幼儿过早的接受了本不该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学习任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小学化”这一恶劣现象在向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在像社会发展拉响警报,在向家长朋友们提起反抗。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教育、幼儿教师、防止、纠正
  一、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现象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直观的理解“小学化”就是把幼儿当成小学生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各幼儿园把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等直接关联到“小学化”教育中,完全偏离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了“跨越式”教育。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管理太死板
  从常规管理来看,现如今,幼儿园老师要求幼儿,上课要认真听讲,吃饭、喝水都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经报告不能做事,完全按照小学生的规定来规范幼儿行为,扼杀了幼儿天性好动的心理,同时,也使幼儿丢失应有的天真。
  2、学习内容不规范
  从学习内容来看,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按幼儿活动范畴,将幼儿活动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但反馈在各幼儿园教育中呈现出来的却是语文、数学、英语、舞蹈、绘画等,这不仅缩小了幼儿的知识领域,同时还过早把幼儿推向了小学化身份。
  3、活动时间太缺乏
  从活动时间来看,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三条,幼儿园应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高寒、高温地区可酌情增减。而如今的幼儿园,在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时,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基本存在的现象是,上午两个教学活动,下午一个游戏活动,更有甚者在幼儿放学之后还有各种培训班的学习。这严重了“剥夺”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
  4、家长要求太高
  在我们幼儿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就拿我们中班来说,根据《3-6指导纲要》,中班幼儿在绘画时,能够画出心中所想,画的形状很像他心中所想的。但是有的家长就会说,我的孩子画的那都不能看。
  二、剖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
  (一)社会心态太急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于教育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越加重视,甚至可以说强加于教育。各种培训、学习,让孩子踹不过气。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揠苗助长心态作祟,这也是直接导致幼儿园走向“小学化”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自身水平有限
  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由于之前人们的幼教事业的认知扭曲,认为幼儿老师就是“孩子的保姆”,从而导致求学者排斥幼教事业,多地幼教专业招生困难,于是放宽招收标准,同时,全国各地还出现一种怪异的现象,那就是“成绩不好,就去读幼教吧”,久而久之,社会和学校也就慢慢认可的这种说法,由各种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水平自热有所不同,尤其是幼儿教育事业专业课程,短时间内是不会学有成效的。
  (三)社会发展速度快
  社会快速发展的两面性。如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显现,例如:3岁的孩子要开始学习英语、珠心算、钢琴等等课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俨然已经成了家长们心里的至理名言。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在不断的追求最好的,最棒的。最终只能归结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
  (四)城乡幼教发展不均
  幼教管理的不平衡性。对于城市来说,幼儿教育事业正蒸蒸日上,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但对于偏远一点地区来说,他们更需要受到重视与支持。例如,有些乡镇因为地区条件差而招不到老师,便请当地的稍有文化的人当代课老师,更有甚至,直接将幼儿园划分到小学,试行“小学化”的管理,这样的问题至今为止还多有存在。
  三、解析幼儿教学“小学化”的危害
  (一)扼杀幼儿的天性
  3-6岁幼儿正处在一个萌芽的生长状态,对一切的事物都会产生巨大的好奇,而“小学化”的教育与管理模式,会阻碍幼儿的成长,使其成为部分老师眼中的不打不闹的“乖孩子”。
  (二)使幼儿产生厌学思想
  现在很多幼儿园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有些私立幼儿园为了抢夺生源,更是变本加厉的为孩子制定各种学习制度,要求幼儿的文化知识水平超越一般小学的一二年纪的水平。这样的现状会使幼儿在毕业升入小学之后产生“优越感”,认为小学一二年纪的知识,自己已完全掌握,无需再学习。久而久之会导致幼儿上课不认真,骄傲等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厌恶学习。
  (三)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学龄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各方面状态都比较脆弱,加之教师错误的教育,要求幼儿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上课认真听讲、不能东张西望、教育活动多、游戏及户外活动少,这都是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诸多问题的直接因素。
  四、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必备条件
  (一)优化管理模式
  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一些陈旧的管理模式虽说是有理可依的,但比起新时期的教育来说,传统的模式只能起到稳定根基的作用,而并非“前进”的作用。只有在管理模式的前进下,教育才会日益发展起来。大部分幼儿园管理都是由当地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来承担管理,这在乡镇幼儿园表现尤为突出,多地幼儿园管理者都是由小学校长来兼任,这些人虽说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他们对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了解多少。要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改变现有的不足管理模式,在幼儿教育面对重重问题的今天,我们应抓住根源,大胆创新与尝试。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着聘请一些对幼儿教育事业有充分学识的领导人,来领导教师队伍改善“小学化”的现状。其次,可以通过教师培训、走访、参观等各种渠道让老师们在教育的同时能接收到最近的知识及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现状。
  (二)加强政府重视
  一方面,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了新的《义务教育法》,而幼儿教育事业却被排除在外,这是造成家长对幼儿园产生偏歧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在家长错误的认为义务教育的质量不过关,想以最好的成绩考进最好的小学,因此“不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便成为家长们的至理名言。这也就是为何多地出现幼儿园课程量大、学生家长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及政府机构应在现有的条件下更一步加大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同时也要注意九年义务教育质的改变,只有在教育水平均衡的条件下,幼儿教育“小学化”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三)加强师资力量
  1、改善教师待遇,引进人才队伍,改善师资力量的水平失调现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很多人在选择工资略低的城市和工资稍高的乡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当然幼儿教师也不例外。这种现状给乡镇教育事业很大冲击,多地园所面临有学生无老师,有教具无教育的现状,因此导致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相关单位应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教师人才。
  2、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水平。注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修养水平,在选择人才时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队伍,同时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改变幼儿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3-6岁的幼儿读书多、识字多、算的快就是最好的教育,完全忽视了幼儿发展的规律及成长的阶段性。相关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学生家长的知识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发展的规律性,让他们明白“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只有在社会、教师及家长的多方努力下才能真正有效的改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不良现状。众多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实现总结出,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是2-3岁,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是4-5岁等等,这都说明了,幼儿早期教育应该受到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高度重视。幼儿早期教育事关重大,不容忽视,只有在我们正确的引领下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因此,改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姜玉楠,浅析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及对策[J]学园,2012年4月第7期
  [2]教育部基地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1996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