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在品社学科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作者】 郭美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够开展自主有效地学习,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大多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不能主动、自主学习,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匮乏。从教师角度看,多数教师仍存在关注知识传授而忽视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很少启发学生自主寻找、选择、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抑制甚至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薄弱。
  从去年开始我担任六年级的品社教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讨论,完成课堂作业有应付现象,有的还拖拖拉拉,只有极少数同学能认真对待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家长对这门课程也不够重视。
  鉴于以上情况,我开始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中进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研究,力求在研究中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构建新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坚持做到“三多一少”:即多微笑、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我课后经常找学生交流沟通,诚恳耐心地指出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与学生谈心交朋友,让师生之间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习主人翁的地位感。我走进课堂就抛开一切事务,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用会意的目光提醒学生,把对教学、对生活、对学生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在和谐友好的气氛 中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让教学走进生活,把生活融入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特点之一就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尝试从如下两个方面组织教学,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课前3分钟新闻发布。每节课上课前3分钟由一位学生对近期发生在国际、国内、省内、市内、县内或学校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体育、文艺等时政进行发布,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如学生收集发布“马航失事”、“中国参加环太平洋军演”等新闻时,教师及时联系国家的发展强盛以及当代青年的责任进行引导和教育。此举能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注身边事的意识,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能活跃课堂,充实课堂,有效增强了学生上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
  2.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在教学中,我积极捕捉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点,力求做到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枯燥、抽象的观点理论通过故事、案例、参与活动等进行教学,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来思考、感悟和提高,增强学习的成效性,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学习《保护我们的地球》时,通过搜集人类破坏地球的一些场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获得知识、感悟道理、升华思想。 
  三、探索实施品社学科“引导探究五环节”教学法
  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探索实施了品社学科“引导探究五环节”教学法。为完善这一教学法,本学期,我潜心研读了品社课程标准,根据对标准的解读及时调整教学法研究思路,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跟此研究有关的文章,仔细阅读学习,并积极参与学校能本课堂达标听课,认真吸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通过这些努力,“引导探究五环节”教学法已比较完善。 
  “引导探究五环节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索目标、探索途径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这一教学法的基本环节有五个:收集资料,自主预习——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课内巩固,提升感知——课外延伸,体验探究。
  1.收集资料,自主预习
  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社会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为学习者心智结构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信息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知识自学便成了我设置的预习案的重头戏。针对班中学生大多是住宿生,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的实际情况,我一般是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搜集资料,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提前几周甚至一个月布置。学生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如阅读报纸、杂志,看电视,调查、访问、上网等等。
  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需要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针对所搜集的资料,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这样就将“收集资料,自主预习”这一环节落到实处,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证。例如在学习《和平卫士》这一课时,我在预习案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选择一个最想了解的军种,多方面搜集资料,例如成立时间、主要兵种、发展状况、武器配备等,然后把资料整合到一起(可以配插图),准备参加小组交流。这样不仅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军种搜集相关资料,还要将多项资料进行整合,形成比较系统的介绍。
  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情感”既是品社课教学的素质目标之一,又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师生共同创设,可以由学生利用上一环节搜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开国大典》视频,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画面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因为新中国成立翻身成为主人后的那种高度兴奋之情,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在学习《和平卫士》一课时,我播放了学生搜集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学生在倾听的同时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激发了对解放军的崇敬之情。又如在学习《为了地球的明天》一课时,我编辑了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种种现状,播放给学生看,那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眼球,使学生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预习交流,包括资料的交流梳理,然后是全班范围的交流、展示。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然后各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的目的。这一环节是课堂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间的交流、展示就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该环节,教师首先要进行展示任务分配,然后小组长带领组员做展示准备,接下来各小组展示,讲解自己或小组对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时其它组同学要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解惑或评价,通过生生互动,实现课堂的真正自主和高效。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关注课堂中的每个细节。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要讲解。全班同学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讲解,要通过进一步启发、点拨看学生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老师该讲解的仍要讲解。老师的点拨、引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从而推进课堂向纵深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乐于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展示给大家,成就自主学习的自豪感,锻炼个体的自信心,进一步奠定自学的自信心,张扬个性。
  如在学习《和平卫士》一课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展示:
  活动一:了解解放军三大军种的不同使命
  1.根据课本和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解放军三大军种的相关知识。
  2.在组长组织下对本组交流的情况进行整理,确定一个军种整合相关资料,准备汇报。
  活动二:交流解放军在守卫边疆和担负其他重任时的感人事迹,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结合课本及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感人事迹。 
  2.组长根据组员交流情况,确定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其他小组成员汇报情况及时补充,并及时评价。
  3.课内巩固,提升感知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整合交流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检测题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这样学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感知,在错误与正确的交互认识中,学生会逐渐明晰自己的观念,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观的目标。一堂成功的品社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如学习《和平卫士》一课时,我在总结当堂知识点后,设置了这样的课堂检测题:
  填一填:
  1.中国人民解放军由(     )(     )(     )三个军种组成,他们是我国(     )的捍卫者,肩负着(        )的重任。
  2. 除了守卫边疆,解放军还在(      )(      )(      )(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说一说: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对解放军叔叔说:
  通过这些检测题,学生不仅巩固了当堂的重点知识,而且再次激发了对解放军的崇敬之情。
  4.课外延伸,体验探究
  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生有可能适用的常识、经验等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下再留心生活,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找到新鲜的话题和结合点,促进学生的心理认同。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学习《开国大典》后,我建议学生走进社区、村庄,通过实地查看、跟长辈交流等方式,感受周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激发自豪之情。在学完《为了地球的明天》后,我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居住的村庄、小区,清扫楼道、街道,捡拾绿化带内的垃圾,清理小广告,为周边人创设一个清洁的环境,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周边的人保护环境,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改变作业模式,体现参与性和运用性 
  在课外作业的设置上,我改变以前以照搬照抄为主要目的的作业布置,采用参与性、运用性、实用性强的作业设置。如布置学生写广告用语、写调查报告、参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体会课程的价值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增强学习的动力。如我在讲授《为了地球的明天》后,作业题目是:写一则环保的公益广告用语;在讲授《战争的记忆》时,作业题目是: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深化教学的内容,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学习品社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已掌握了品社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大都能自主、自觉搜集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课堂上小组之间的交流都能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把学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今后,我将探索有效策略,着力于提高家长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品社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