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四步解疑”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应 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四步解疑法”是指教师通过“自主质疑——碰撞激疑——师生析疑——过关释疑”四个教学步骤,引领学生个体在生疑、解疑、又生疑、又解疑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新知,发展思维,培养技能、健全人格,从而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解疑”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克服当今语文课堂的诸多异化现象,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因此,笔者拟就“四步解疑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四步解疑”教学步骤的说明
  【自主质疑】即学生个体通过课前自学产生疑问。此阶段,教师不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设置“门槛”。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自我感悟、自我发现,并记录学习中的疑难不解即可。
  【碰撞激疑】即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展示和交流碰撞,一方面解决已记录在案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生成有深度的新疑问。在这一环节,小组长要先将学生在独学中产生的疑问收集起来,通过组内比较、商讨,剔除毫无意义的,扫除显而易见的,保留有价值的。然后利用组内的对学和群学,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重点问题。当然,教师在学生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要逐步养成学生非“疑”不质、有“难”才问的习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确定不同的设疑出发点。不要在文章的细枝末节上做过多的纠缠。这样,小组最后留下或者新生成的集体疑问就会是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难点问题。
  【师生析疑】即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上一环节所产生的生成性疑问。问题得以解决后,学生代表小组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过关释疑】课堂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群体回归到学生的个体。学生通过再次尝试练习,对已解决的疑问及时进行梳理和反馈,形成课时知识结构的框架,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解决情况,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最后,教师当堂点评,进行学后反思。
  二、“四步解疑”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课程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应是“放羊式”的,而应该像放风筝一样,飞得再高,也要由“语文价值”这根线绳将其拽住。教师应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多读”、“会品”、“入情”三个方面发难质疑,让学生去品味文章最美的词句和最妙的构思,准确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出爱憎情感和审美态度,进而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获得人文的感染、熏陶和激励,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发散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老师才有点拨激疑的机会,学生思维才有碰撞出火花的空间,能力才有拓展的可能。
  3.渐进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教师循其"序"而导引,才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四步解疑”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设疑发问。学生源源不断的“疑”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基础,而学生“疑”的质量则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益。因此,在“四步解疑”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应当教会学生一些设疑发问的技巧。
  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疑”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实施四步解疑模式之初,就要重视学生“疑”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查找关于“疑”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收集关于“疑”的名家故事;利用班级文化宣传平台,向学生灌输"不会思考,不会质疑,就不会有发展"的观念……活动使学生始终浸润在浓浓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中,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将“疑”的意识内化成一种“疑”习惯。
  2.制造契机,激发学生“疑”的热情。
  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要善于制造契机,激发出学生"思维火花" ,并将其锻烧成"燎原之火”:
  ①问题情境激疑法。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设疑发问的心理。
  ②激将导趣激疑法。
  激将法,本指用刺激性的话使将领出战的一种方法。后泛指用刺激性的话或反话鼓动人去做某事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逼迫”学生设疑发问。例如,《藤野先生》一课,作者鲁迅叙写藤野先生,却在开篇宕开一笔描述了他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情景。于是我义正言辞的说:“大文豪鲁迅也犯了同学们常犯的错误,在写文章的时候写偏了题。”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立刻反驳:“不可能。一定是有什么用意的。”
  ③拓展延伸激疑法。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闲人”一词的把握,始终停留在悠闲之人的层面。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适度的拓展,提到了苏轼的三个生活片段:被贬黄州,身为“月光族”,却欣然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欣然曰:“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被贬惠州,欣然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欣然曰:“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面对人生的不幸和逆境,苏轼总是欣然与乐观。当一个具有旷世情怀和人格魅力的诗人形象更加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不禁对自己对于“闲人”一词浅尝辄止的理解产生了疑惑。
  3.立足文本,教会学生“疑”的方法。
  ①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学生能围绕课题质疑问难,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地下森林断想》,题目提到森林在地下,这是为什么?
  ②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文章内容的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难来突破。
  ③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文章情感的疑点。如《荷叶 母亲》最后一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文章的主旨句。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突然提到母亲?母亲和前边着力刻画的红莲有什么相似之处?
  ④从谋篇布局、结构安排寻找文章形式的疑点。如《曹刿论战》一文中,为什么要详写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双方的对峙和交锋?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⑤从文章的艺术手法、表现方式寻找文章写作技巧的疑点。如《范进中举》一文中,为什么要去写张乡绅和乡邻们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这对塑造范进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四步解疑”是一种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但对它的实践和探究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我坚信通过长期的笃行和实践,不断的反思和矫正,我们一定能让学生在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释疑的愉悦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的快乐与成就!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2、张玉坤:《问题、探究与实践》,《师范教育》,2001年第3期
  3、傅道春:《教师行为优化教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