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郭瑞荣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铺集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电教媒体,把握电教媒 体及网络运用的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和谐。
关键词:媒体及时 思想品德 学科整合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 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过程提出的新的要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侧重于教育性。而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课本中虽安排了一些画面和插图,但学生对其所蕴涵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理解仍然感觉困难,对那些已被家长、教师重复了无数遍的说教感觉到枯燥无味。实践表明:从感官的多媒体入手,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教学中,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一篇篇文章、一幅幅插图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融声、光、色、行于一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逼真的图画、影片、短剧,由于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将所教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情、景象以亲切、生动的画面再现于课堂,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强化视觉和三宝的理解,进而让学生通过理解、感受,从中悟出道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每天都有好心情》时,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了动画片、短剧,让学生通过课件的播放去切身体会。学会开导自己,就能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
二、利用多媒体的课堂演示功能,巧妙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于一体的认识活动。运用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形象,把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画面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形象地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使其把感觉变成概念,帮助教师巧妙地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如教学《从沙尘暴说起》一课,学生虽身在内地,但若要他说出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的特点时却显得束手无策,教师一味的讲解对这重、难点的突破也收效甚微。对此,我在备课前沙尘暴的相关新闻报道,对工农业及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造成的危害做成视频专题片,课堂教学在和学生对话、互动后向学生进行展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观看后大为吃惊:想不到沙尘暴的危害如此之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自然而然加强了。
三、运用网络拓展知识,丰富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的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远程访问、远程调查和异地合作研究是打破时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身边的榜样》一课时,在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后,进行启发:你知道哪些伟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而学习?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网络设备进行查询。对此,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上网查询。“孙中山视读书为生命”“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张海迪身残志坚、刻苦好学……”学生似乎一下子个个成了“小博士”。多媒体网络发挥了它前所未有的优势,丰富了教育内容,增长了学生的见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此同时,我们还让学生和时代先锋进行在线交流,如“链接多哈”“在线访刘翔”“博客杨”等,让他们在与之互动交流中受到教育。
四、创设情境,由“知”导“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提高思想品德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扩体作用,因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欠在学生学文明理论、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再现、演示和人机对话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境,使学生把已形成的道德认识在人机对话师生互动、情感交流、“虚拟实践”中,转化为道德行为,由“知”导“行”,实现了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还结合平常的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制作了诸如“甲方乙方”“文明礼貌进社区”“小不点公交车奇遇记”“‘八荣八耻’校园特辑”等专题教育多媒体影音资料,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实的素材。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而多媒体课件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的必然要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电教媒体,把握电教媒体及网络运用的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和谐。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吗?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改革》,2011第6期
关键词:媒体及时 思想品德 学科整合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 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过程提出的新的要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侧重于教育性。而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课本中虽安排了一些画面和插图,但学生对其所蕴涵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理解仍然感觉困难,对那些已被家长、教师重复了无数遍的说教感觉到枯燥无味。实践表明:从感官的多媒体入手,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教学中,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一篇篇文章、一幅幅插图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融声、光、色、行于一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逼真的图画、影片、短剧,由于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将所教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情、景象以亲切、生动的画面再现于课堂,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强化视觉和三宝的理解,进而让学生通过理解、感受,从中悟出道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每天都有好心情》时,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了动画片、短剧,让学生通过课件的播放去切身体会。学会开导自己,就能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
二、利用多媒体的课堂演示功能,巧妙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于一体的认识活动。运用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形象,把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画面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形象地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使其把感觉变成概念,帮助教师巧妙地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如教学《从沙尘暴说起》一课,学生虽身在内地,但若要他说出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的特点时却显得束手无策,教师一味的讲解对这重、难点的突破也收效甚微。对此,我在备课前沙尘暴的相关新闻报道,对工农业及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造成的危害做成视频专题片,课堂教学在和学生对话、互动后向学生进行展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观看后大为吃惊:想不到沙尘暴的危害如此之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自然而然加强了。
三、运用网络拓展知识,丰富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的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远程访问、远程调查和异地合作研究是打破时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身边的榜样》一课时,在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后,进行启发:你知道哪些伟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而学习?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网络设备进行查询。对此,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上网查询。“孙中山视读书为生命”“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张海迪身残志坚、刻苦好学……”学生似乎一下子个个成了“小博士”。多媒体网络发挥了它前所未有的优势,丰富了教育内容,增长了学生的见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此同时,我们还让学生和时代先锋进行在线交流,如“链接多哈”“在线访刘翔”“博客杨”等,让他们在与之互动交流中受到教育。
四、创设情境,由“知”导“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提高思想品德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扩体作用,因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欠在学生学文明理论、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再现、演示和人机对话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境,使学生把已形成的道德认识在人机对话师生互动、情感交流、“虚拟实践”中,转化为道德行为,由“知”导“行”,实现了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还结合平常的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制作了诸如“甲方乙方”“文明礼貌进社区”“小不点公交车奇遇记”“‘八荣八耻’校园特辑”等专题教育多媒体影音资料,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实的素材。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而多媒体课件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的必然要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电教媒体,把握电教媒体及网络运用的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和谐。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吗?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改革》,2011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