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教师的集体备课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集体备课是建立在教师自主备课基础上的集体研究活动,是集思广益,转识成智的活动,对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和深远影响。但目前部分教师仍满足于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备课,最终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集体备课 策略与方法
  集体备课是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转识成智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业务能力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但目前部分教师尚未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习惯于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备课,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自主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进行的备课,这种备课方式虽然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集体备课是建立在教师自主备课基础上的集体研究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自主备课之不足,提高备课有效性。
  有利于集他人智慧于一身。自主备课虽然建立在教育教学研究基础上,但教师个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受自己的视野、思考的角度、知识广度、教学价值观、思维能力、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自主备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狭隘性,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存在着偏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不仅要各自陈述个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而且要围绕备课内容和个性化教案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在研讨过程中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陈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有助于教师将他人丰富的教学经验、独到的思维成果和独特的真知灼见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将他人智慧集于一身,转识成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
  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集体备课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能够促使教师从事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钻细研《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这样教师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教研能力。不仅如此,集体备课还能够促进青年教师在中老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快速成长,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以新课程教材的使用为突破口,新课程教材是由专家学者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文本,只是重要的却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进行知识面的扩展和延伸,充分利用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以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为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实行集约化的集体备课,以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新课程改革在客观上要求教师通力合作,合理分工,共同研讨,各个击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离开集体备课,教师难以全面深入把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影响到备课的深度、广度和效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集体备课备什么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很多学校难以有效开展,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实现意义,而且在于教师不知道集体备课到底要备什么,这势必阻碍集体备课的顺利开展,为此学校应明确集体备课的内容。
  制定教学与集体备课计划。无计划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教学和集体备课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计划为指导。从管理角度上讲,课程教学和集体备课都要依据计划有序进行,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学期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主要任务就是集体研究并制定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和集体备课计划,以规范、约束和指导课程教学和集体备课,确保如期有效地完成预设的工作任务。
  深入研究学生情况。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立场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了解学生的观点就不可能有井井有条地教学,就不明白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条件,更不懂得教学的主要环节。”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情,即使是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其学情也不尽相同,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要全面深入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尊重差异,而且更要善于利用差异,从差异出发,即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集体备课,增强备课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内容的合理分工。从教学内容的准备上讲,集体备课的所有教师都要承担部分教学内容的备课任务,因此备课任务要提前分解到人,以便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承担的备课任务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出高水平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这将有助于推动和促进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扬长避短的角度上讲,学科组在分解备课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所在,进行合理分工,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集体备课就能够形成一套系统的切合学生实际的优质教案,教师在使用时再根据自身的风格和班级学生情况适当增添个性化的东西,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备课的反思与改进。反思与改进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离开反思与改进,难以有集体备课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集体备课情况到底怎样,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使用效果到底如何,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捕捉学生听课神态和神情的微妙变化,而且要通过课堂提问和检测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据此教师应及时写出教学反思,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共同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集体备课固然要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进行准备,但不能仅限于此。凡与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与成长相关的工作,诸如观摩和研讨名师教学实录、进行微格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思考与探究、组织教师深入研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探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以及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等都可以在集体备课中进行。
  三、集体备课如何备
  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事关备课的质量,事关备课的持久性,事关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在此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主讲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时应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研究“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备课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并将其规定的“三维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使具体化的教学目标问题化,而不是直接照搬他人教案中的“三维目标”。教师只有确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并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二是研究教学内容。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既要依据知识点在本课和本单元中所处的地位,更要依据知识点在模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确定课时重点和教学重点。教师在深入研究和全面揭示重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应运用联系方法将与之相关的学生已学的前位知识和即将要学的后位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构建出简约化的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调整,使之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三是研究教学方法。朱小蔓教授曾分析教与学的特征:“传授知识不是一个简单传递原有既定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帮助人建构知识的意义、组织新的知识网络过程。”“对于每个学习者而言,需要从教师那里接受指导和学到能够在诸多数量、类型的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的能力,以及进行不同知识组合转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此,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风格等因素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教师顺利有效地施教,更要转化视角,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采用哪些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四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取决于教学环节的组合次序。教学环节的不同组合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且更要考虑教学过程的优化。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精神,尊重差异,体现层次性,强化参与性,培养主体性。
  其他教师有准备地参与讨论。集体备课不是简单地由主讲人谈论如何上课,而是根据研究、思考和理解提出自己的上课思路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起抛砖引玉作用,引导其他教师从各自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教学主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让学科组所有教师都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和感悟。为此,其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同样要进行自主备课,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在集体备课时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引发其他教师的思考和讨论。相反,离开教师自主备课的集体备课将不可避免地演变成形式主义的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这样的集体备课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集体备课是时代的呼唤,是深化教学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教师应转变备课观念,增强集体备课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和总结,逐步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为高效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