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愉悦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曾庆先
【机构】 贵州省瓮安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悦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悦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愉悦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的确,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最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核心;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悦的事情。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容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
二、融入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名称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学习心理,自然会意兴盎然、其乐无穷。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叙述,即“勾三、股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又如,在讲述“完全平方公式”后,专门利用辅导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为正整数,且)的展开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进行了大量计算之后,自发地探讨、寻求有无简单的计算方法。在全班学习小组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终于发现,如果将(为非负整数)的每一项按字母的次数由大到小排列,就可得到下面的结果:它只有一项,系数为1;它有两项,系数分别为1,1;它有三项,系数分别为1,2,1;它有四项,系数分别为1,3,3,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将每一行的系数重新排列,观察发现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由于这是学生们们自己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纷纷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这让大家很有成就感,真正体现了“教师愉快教,学生愉悦学”的教育理念。
三、构建学以致用的数学教学原则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初中数学内容繁多,跨度较大,理论性强,学生感觉难学难懂,枯燥乏味,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知识变一种新的方式加以运用,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让学生们进行“24点游戏”的比赛,并评选出名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又锻炼了其快速反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参与意识。随后学生们还多次自发组织了类似的活动,真所谓“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采用让学生自己实验、猜想导入的方法。由于证明时要添加辅助线,而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而言,又是个棘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式纸版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总之,实施愉悦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愉悦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的确,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最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核心;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悦的事情。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容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
二、融入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名称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学习心理,自然会意兴盎然、其乐无穷。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叙述,即“勾三、股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又如,在讲述“完全平方公式”后,专门利用辅导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为正整数,且)的展开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进行了大量计算之后,自发地探讨、寻求有无简单的计算方法。在全班学习小组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终于发现,如果将(为非负整数)的每一项按字母的次数由大到小排列,就可得到下面的结果:它只有一项,系数为1;它有两项,系数分别为1,1;它有三项,系数分别为1,2,1;它有四项,系数分别为1,3,3,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将每一行的系数重新排列,观察发现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由于这是学生们们自己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纷纷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这让大家很有成就感,真正体现了“教师愉快教,学生愉悦学”的教育理念。
三、构建学以致用的数学教学原则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初中数学内容繁多,跨度较大,理论性强,学生感觉难学难懂,枯燥乏味,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知识变一种新的方式加以运用,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让学生们进行“24点游戏”的比赛,并评选出名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又锻炼了其快速反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参与意识。随后学生们还多次自发组织了类似的活动,真所谓“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采用让学生自己实验、猜想导入的方法。由于证明时要添加辅助线,而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而言,又是个棘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式纸版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总之,实施愉悦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