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高文武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小学三个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内容看,它主要体现了以下特性:
  1、学科性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东西在课外得到延伸,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以“花卉和古诗”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需要学生搜集,理解古诗中有关描写花卉的诗句,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表达、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花卉的知识。
  2、综合性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3、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要学生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自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一、立足发展 体现个性
  综合性学习不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每一个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会不一样,它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方面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
  2、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
  3、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这种发展应该是具有学生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而不应仅仅是一种统一规格的模式发展。美国心理学家H.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二、关注过程 突出自主
  1.把握学段目标,科学统筹安排
  《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我们如何寻找探究的主题指明了方向。如低年级的“找秋天”、“我有一双小小手”;中年级的“古诗中的月亮”、“语文学习小报”;高年级的“优秀作文集”、“我最喜爱的小说主人公”、“社区环境调查”等。这些主题有一些是可以跨年段使用的,但教师应对研究主题做一梳理,避免盲目性,同时对研究的形式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结合课堂教学,课外适度延伸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
  3.留心生活实际,探询身边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4.综合学科知识,整合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边缘,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三、重视评价,收获过程
  如何充分调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笔者认为评价不可或缺。“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学生正是在评价中有了自信。现行的评价策略可做如下调整:
  1.只评成功,不评失败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年终算总帐”,“帐”是算出来了,但效果却不理想,因为最终的成果不并能代表学生全部的心血。在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可要求学生选出最得意的一次笔记,一份感想,或是一张小报,一幅图画,一段音乐参加评分,鼓励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
  2.打破常规,给予高分
  学生大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劳动产品”总是六七十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尽可能实行“高分制”。在亮分时理直气壮地给满分,甚至还可以突破。
  3.全员参与,人人参评
  学习结束后,教师让小组内一起合作的同学人人担任评委,当场亮分,学生的积极性不言而喻。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获得教学的正迁移效果。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提出,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为指针,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只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了,他们就会有所得,这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所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