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这样做,你的语文课堂会很美

【作者】 龚小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恍如一瞬间,十六年的光阴已经流逝。现在的我,对职业感到非常倦怠和迷茫,似乎已经麻木了,找不到灵感,更难以被触动。但我仍在苦苦支撑,渴望寻找语文教学的真意……   
  为了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激情和方向,我沉下心来,开始了新的教学探索。
……
  我发现,这样做,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很美。
  备课的时候,尽量为学生查阅、积累、提供让他们感兴趣的“拓展材料”,并在适宜的时机抛出,以达到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首先,我要说一下“拓展材料”的类型。依据我的习惯,将拓展材料分成了写作背景、作家生平、类文赏析和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等几种类型。这些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有的来自教辅资料,有的来自报刊杂志,还有的来自网络电视、身边具体人事。它们的使用也有讲究的,具体哪节课或哪个时候该提供哪种材料,要以实际情况及需要来定。
  其次,我要说一下“拓展材料”的使用。
  写作背景这类材料一般是在文本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易出现偏差的教学中使用,使用时机可以是讲授新课前,也可以是分析文章主旨前,教师宜相机而用。
  作家生平这类材料一般是在学生对该作家较为陌生,而该作家的生平经历又恰好对文本各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时使用。
  类文赏析这类材料一般是在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技法、主旨分析,人物分析等时候使用。
  而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则可以在课前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和课中分析文章主旨时使用。
  总之,我觉得要在必需时才用,要用的精当。
  一般情况下,对我抛出的拓展材料,学生都很感兴趣,都能够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兴奋点,通过了解这些材料,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文本、把握文本。
  巧妙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课堂既有序又充满活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新的词语也出现了,如“预设”与“生成”.虽然这只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却反映出教师的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堂课自然有它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它,我们理所应当的要进行预设。课堂教学需要预设,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认真与严谨。但是,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考能力的人。他们的阅历、心理、上课的精神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是动态的;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出现了新的生成。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机智与灵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具有互补性,它们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认为,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一定要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极端的恶作剧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语文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只要教师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
  因此,当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生成。这里的调整预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性调整,一种是整体性调整。
  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讲到在百草园的有趣生活,一个学生就对“斑蝥”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提出疑问,希望我给他描述一下这种动物。而这个又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多大的关系,如果我多花时间,肯定不合理,于是我直接告诉他,他的发现很有意思,但我没有注意到,请他下课后来办公室找我,我们一起上网查资料。接着又问他,“你看,这种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的东西,在百草园却有,这体现了百草园什么特点呢”又把话题和注意力引回到文本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旦有需要,不妨将整个预设全部抛开,就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在全班范围内依据生成进行即兴教学。这是课堂最有活力的时候,也是教师最能彰显个人魅力的时候,更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生成与预设不相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中所提出各种见解、看法,及时引导、探究符合实际的见解,促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氛围。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和作者、文中的人物乃至于我们授课的老师进行灵魂的对话与碰撞,成就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对教师的作用做了一个精辟的解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这“传道”,在今天,应该就是“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较之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应该算的是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的了。这是因为我们课程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皆美的,能够直抵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也是因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再结合课程内容印证我们的教育,加强我们的教育,这个方法,我想稍有一点经验的老师,都应该使用得得心应手吧。下面就以我的工作为例,谈一下我是如何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
  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方面,我除了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之外,还结合我们的课文《在山的那边》,以富含哲理的语言启迪他们的心智;还结合《再塑生命》,以海伦的坚韧和成就来为我的教育做佐证;再以杜甫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来鼓励他们鼓起勇气直面困难……
  在鼓励学生要保有自由独立的心灵方面,我一方面以我自身的经历以及我的所见所闻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之外,还借用讲解《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告诉他们,有这样一位晋朝诗人,为了这点,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我还借用讲解《将进酒》、《行路难》等,告诉他们有这样一位唐代诗人,为了这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决然投江寻明月……
  在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胸襟这方面,我既结合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师生、同学间的各种偶发事件,告诉他们,“人谁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必太放在心上;又结合《敬畏自然》中的“人类的智慧较之于大自然的智慧,就像一滴水之与海洋”诱导他们明白人只不过是一种很渺小的生物罢了;还结合《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启发他们心胸应该像大海一样能包容万物……
  总之,我们的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善加运用,一定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学生以很大的影响,对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有很重要的意义。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洋溢生命的激情,闪耀智慧的火花,充满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