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以问促思 提高实效————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问题质量的思考
【作者】 李旭敏 刘小彬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好的提问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这些都说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时间有限,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用提问促进学生潜心地阅读和思考,是使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而基于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如课堂提问不够巧妙,有时问题过多,过杂,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细读文本、静心思考,使得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下降,有的学生甚至懒于思考,把老师的提问看作是事不关己,这种情况越到高年级表现得越为严重。这样的现状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慎重”提问,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也才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课前要用充足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通过充分地研究教材和学生,我们会发现问题设计要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就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问题过多,那么学生的大脑就容易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处于麻木状态,反倒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问得多不等于问得好,要是能问得少又问得精,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还能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在第一课时设计的问题只有一个: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虽说问题只有一个,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课文。通过读文,解决了问题,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提问收到了实效。
2、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来思考的问题。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通过提问,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应该避免提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认真读课文才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提法也有讲究,不能步步设问,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这样,能让学生养成动脑筋思考的好习惯。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其次,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以提炼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样,大问题的内涵能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内容来说明,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实实在在地提高。
3、重视课堂的生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的生机。课堂上,除教师设问外,我们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会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爱护,那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又是怎样的呢?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分别时的对话,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质疑解难,深刻感受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课堂提问是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是师生的合作与探讨,是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反思与总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提问,真正做到以问题促进学生间思维的碰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课前要用充足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课堂上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为学生所喜爱。通过充分地研究教材和学生,我们会发现问题设计要精而准,不能在一堂课上频频发问,以多取胜,更不能问过就算数,问题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如果问题过多,那么学生的大脑就容易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倦怠感,思维处于麻木状态,反倒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问得多不等于问得好,要是能问得少又问得精,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还能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在第一课时设计的问题只有一个: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虽说问题只有一个,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课文。通过读文,解决了问题,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提问收到了实效。
2、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来思考的问题。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通过提问,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应该避免提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认真读课文才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提法也有讲究,不能步步设问,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这样,能让学生养成动脑筋思考的好习惯。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其次,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以提炼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样,大问题的内涵能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内容来说明,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实实在在地提高。
3、重视课堂的生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的生机。课堂上,除教师设问外,我们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会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爱护,那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又是怎样的呢?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分别时的对话,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质疑解难,深刻感受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课堂提问是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是师生的合作与探讨,是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反思与总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提问,真正做到以问题促进学生间思维的碰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