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走向综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示生命的色彩
【作者】 韩云华
【机构】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民族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重要高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型的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课本与生活的壁垒,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相对封闭,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学习中展示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综合;学习; 生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突出综合性、自主性,重视实践性,发挥创造性为特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自觉地解决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侧重于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教学目标中第五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并且每个学段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现结合人教版、北师大版中语文教材具体内容谈谈小学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一、利用教材,感悟美丽语文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特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变得趣味十足、有声有色,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变得美丽,变得富有活力。
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是以组为单位,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主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天)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单元主题安排。(现三、四、五年级语文教材每册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在教学用书都做了详细安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安排综合性学习时要做到“主题单元—主题课文—语文园(天)地的结合”,语文学习真正在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不仅如此,语文教师既要依据语文教材,又要跳出语文教材教语文,以课文为“经”,以相近主题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并对同一主题的内容重新分析、加以整合、重新安排,使之变成学生感兴趣、乐意自主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如: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春天,本单元结束之后教师可进行“畅想春天”四步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亲近自然,捕捉春天(让学生睁大明亮的眼睛,在庭院、公园、田野……寻找春天的踪迹,并把自己寻找春天的发现用一定的句式清楚地讲给小伙伴听)——遨游书海,感悟春天(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诗歌、美文,并把它们收藏在知识宝盒里,看谁的宝盒里宝物最多)——放飞心情,赞美春天(举办赞美春天的朗诵会,让学生运用好词侍句,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或用手中的彩笔画出心中绚丽的春天,并写几句话;或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去赞颂美丽的春天等)——融入爱心,约会春天(小组活动开展“春天送温暖”活动,评选若干名“春天小使者”)以此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美丽、语文的活力。
二、学科融合,感受乐趣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都息息相通,学科之间的整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即“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教学中要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已经学会花钱;但对“钱币”知识的了解有多少呢?我们可和孩子们一同设计认识钱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钱币、了解钱币(让家长配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钱”的一些名称:铜板、银票、“袁大头”到人民币)——教师介绍“钱币”发展史,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小组讨论面值,学习生字(学生合作可以认识十多个左右的生字:中国人民银行、大写数字等)——动手操作学拼图案,积累语言(鼓励学生用硬币和纸币拼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向合作伙伴说一说自己的作品)——购买学习用品,学会合理花钱(建议每名学生用五角钱买三样学习用品怎样花)这项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认字发展到拼画,教学中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让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
三、开发身边资源,学习鲜活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让孩子们在鲜活的语文活动中倾听时代的声音,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气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息。开展这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低年级应重视活动的过程的参与和开展,实现的目标更多的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高年级一般可以带上专题性,即围绕某一话题进行,一般包括如下环节:确定专题,提出问题——活动策划,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实施学习——展示成果,交流总结。
比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面对今日很多人热衷于过圣诞节、过情人节,有必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赋于时代特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由此可以设计“粽叶飘香话端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粽子龙舟,体验多彩的端午(学生交流有关粽子、赛龙舟的资料,学生亲自包粽子并品尝,交流观后的感受)——讲诵故事诗文,感受文化的端午(学生听故事探寻端午由来,品读诗文:张耒的《和端午》、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感受文化魅力)——回忆传统节日、师生交流感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只有把除夕吃饺子、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等节日综合一体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特殊魅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
四、掘地方特色,享受精彩语文
地方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我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白岔川就是商朝的发祥地,而商朝创造的青铜文化为我们伟大的文明祖国增添了永不褪色的光辉。之后,有匈奴、突厥、女真、蒙汉等14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有著名的草原明珠达里诺尔湖,誉闻中外的红皮云杉;东北部的群山中,森林茂密,马鹿、熊、青羊等野兽时常出没,西南部河湖沼泽中,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繁衍栖息;还有宽广美丽的贡格尔大草原;地下埋藏有铅、锌等矿藏20余种;黄花、白蘑、蕨菜、山杏核等土特产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美丽而富饶的克什克腾旗有许多值得人们挖掘的地方资源。开展与此内容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锻练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还大大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们尽情地享受到这本“大书”的精彩,自由地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综合;学习; 生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突出综合性、自主性,重视实践性,发挥创造性为特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自觉地解决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侧重于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教学目标中第五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并且每个学段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现结合人教版、北师大版中语文教材具体内容谈谈小学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一、利用教材,感悟美丽语文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特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学习变得趣味十足、有声有色,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变得美丽,变得富有活力。
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是以组为单位,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主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天)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单元主题安排。(现三、四、五年级语文教材每册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在教学用书都做了详细安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安排综合性学习时要做到“主题单元—主题课文—语文园(天)地的结合”,语文学习真正在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不仅如此,语文教师既要依据语文教材,又要跳出语文教材教语文,以课文为“经”,以相近主题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并对同一主题的内容重新分析、加以整合、重新安排,使之变成学生感兴趣、乐意自主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如: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春天,本单元结束之后教师可进行“畅想春天”四步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亲近自然,捕捉春天(让学生睁大明亮的眼睛,在庭院、公园、田野……寻找春天的踪迹,并把自己寻找春天的发现用一定的句式清楚地讲给小伙伴听)——遨游书海,感悟春天(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诗歌、美文,并把它们收藏在知识宝盒里,看谁的宝盒里宝物最多)——放飞心情,赞美春天(举办赞美春天的朗诵会,让学生运用好词侍句,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或用手中的彩笔画出心中绚丽的春天,并写几句话;或用悦耳动听的歌声去赞颂美丽的春天等)——融入爱心,约会春天(小组活动开展“春天送温暖”活动,评选若干名“春天小使者”)以此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美丽、语文的活力。
二、学科融合,感受乐趣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都息息相通,学科之间的整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即“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教学中要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已经学会花钱;但对“钱币”知识的了解有多少呢?我们可和孩子们一同设计认识钱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钱币、了解钱币(让家长配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钱”的一些名称:铜板、银票、“袁大头”到人民币)——教师介绍“钱币”发展史,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小组讨论面值,学习生字(学生合作可以认识十多个左右的生字:中国人民银行、大写数字等)——动手操作学拼图案,积累语言(鼓励学生用硬币和纸币拼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向合作伙伴说一说自己的作品)——购买学习用品,学会合理花钱(建议每名学生用五角钱买三样学习用品怎样花)这项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认字发展到拼画,教学中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让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
三、开发身边资源,学习鲜活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让孩子们在鲜活的语文活动中倾听时代的声音,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气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息。开展这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低年级应重视活动的过程的参与和开展,实现的目标更多的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高年级一般可以带上专题性,即围绕某一话题进行,一般包括如下环节:确定专题,提出问题——活动策划,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实施学习——展示成果,交流总结。
比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面对今日很多人热衷于过圣诞节、过情人节,有必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赋于时代特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由此可以设计“粽叶飘香话端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粽子龙舟,体验多彩的端午(学生交流有关粽子、赛龙舟的资料,学生亲自包粽子并品尝,交流观后的感受)——讲诵故事诗文,感受文化的端午(学生听故事探寻端午由来,品读诗文:张耒的《和端午》、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感受文化魅力)——回忆传统节日、师生交流感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只有把除夕吃饺子、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等节日综合一体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特殊魅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
四、掘地方特色,享受精彩语文
地方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我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白岔川就是商朝的发祥地,而商朝创造的青铜文化为我们伟大的文明祖国增添了永不褪色的光辉。之后,有匈奴、突厥、女真、蒙汉等14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有著名的草原明珠达里诺尔湖,誉闻中外的红皮云杉;东北部的群山中,森林茂密,马鹿、熊、青羊等野兽时常出没,西南部河湖沼泽中,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繁衍栖息;还有宽广美丽的贡格尔大草原;地下埋藏有铅、锌等矿藏20余种;黄花、白蘑、蕨菜、山杏核等土特产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美丽而富饶的克什克腾旗有许多值得人们挖掘的地方资源。开展与此内容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锻练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还大大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们尽情地享受到这本“大书”的精彩,自由地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