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作者】 张红敏

【机构】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第一中学教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 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而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则是专心倾听的根本。针对高年级的学生精神不能持久集中、思想容易抛锚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一、理解关心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高年级的学生思想复杂,自尊心强,有好多的事情不愿与成人分享,那我们就要学会理解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平易近人的心态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与他们在一起同甘共苦。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平等的学习环境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变故,而导致孩子或内向或自暴自弃,单纯的说教对这类孩子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就要与孩子交心,找到心结所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也同样会对你所担任的学科感兴趣。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成功的前提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造成不会审题、读题,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题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静下心来读一读、默读、读出声、大声读,高年级学生不愿张口,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自己读题、不要老师代读。
  (二)读的时候勾勾画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可以画线段图或图表表示。
  三、精讲多练、作业难易适度
  每节课做到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实现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但同时也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基础题要占多数,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思考较难的题以满足他们探索的需求。
  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
  六、教会学生思考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否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去解决;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虽然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付出努力,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慢慢感到数学的美、好习惯就会慢慢在学习中生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