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语文教学中小模块开发的意义
【作者】 刘文斌
【机构】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巩固知识基础与提升技能之间的关系,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展,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出特定的教学模块,该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此模块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模块开发 能力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的是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是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辩证地看,“鱼”与“渔”同样重要,“鱼”是前提,是基础,“渔”则是发展,是未来。为了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授鱼”与“授渔”之间的关系,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构建和巩固,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不够相信,因而不愿甚至是不敢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细化到知识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从某个方面来看,也容易让学生形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反正有老师会讲到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知识点,我只需要等老师给我做详尽的说明即可。”这样,教学就更多地停留在了“授鱼”的层面,在能力训练方面,做的比较单一,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得“鱼”与得“渔”之间的关系,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和技能提升,影响教学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巩固知识基础与提升技能之间的关系,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应该从“教教材”走出来,成为“教语文”。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展,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一个小的教学模块,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有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人教版《选修五》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几篇纪念性文章的处理上,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课文的基础知识部分,如文体、作者、创作背景、文意疏通、文章结构、文言现象以及思想感情分析等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及自我理解对大家进行前期交代,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补充强调,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具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授鱼”的过程也就完成了。但是课堂教学不会止步于此,在对课内文本有效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课外补充,可以给学生给出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纪念文章,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诸葛亮《吊公瑾文》、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归有光《寒花葬志》、袁枚《祭妹文》、纳兰性德《青山湿遍·悼亡》、1937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的《祭祀黄帝陵文》、2012年《曲阜祭孔大典祭文》、连战访问大陆时的《祭总理文》、台湾王郁琦率团访问大陆时的《祭祀国父陵文》,苏叶的散文《纸·雁·儿》等文章,形成一个“纪念性文章”模块。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章,体会文章的特点,并挑选其中的《祭侄季明文稿》、《青山湿遍·悼亡》、《曲阜祭孔大典祭文》与学生一起进行详尽解读。通过课本知识积累、课外拓展训练,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特点,内化吸收,学生充分地掌握了“祭文”和“纪念性文章”的文体特点、情感理路、创作缘由及写作特征方面的知识,对这种文体就有了系统深入地理解,在以后的阅读中,这类文章就不会再是“坚冰”了。问题解决了,能力提升了,在“授鱼”的过程中,“授渔”的目的也同时实现了。完成“纪念性文章”这个小模块的学习后,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写作要求,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名人或自己有切实感受的实事真人作为写作对象,完成一篇祭文的写作,进行祭文或纪念性文章的写作训练,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接受学习,到拓展延伸,再到写作训练,完成了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把课本知识转化成了写作能力。
再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以此文为中心,拓展课外材料,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黔之驴》《捕蛇者说》的基础上,补充《童区寄传》《梓人传》《宋清传》,形成一个关于柳宗元作品的教学模块,对这些篇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柳宗元寓言的基本特点,指出柳宗元在寓言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学生明白了柳宗元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寻常的市井百姓,通过捕捉这些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主张,这时走入《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也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在学习《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篇时,结合“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研读”的《论语十则》,教师进行课外补充,从“仁者重德、仁者爱人”、“修身养性、涵养品格”、“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三个层面入手,精选《论语》中对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有所补益的章节,形成一个关于《论语》和儒家文化的小模块。从“仁、义、礼、智、孝、忠、信”等不同的角度切入,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总结体会,交流感受,结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古圣先贤思想的闪光点,感受对自我发展的启发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的论文,老师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适合高中学生的论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更为系统的理解提升,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脑海中的孔子形象逐渐清晰了,对《论语》的理解逐渐深刻了,对儒家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也有了初步地系统认识,学习就不再局限于干枯乏味的“论语几则”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这种以课内文本为基点的发散拓展所形成的针对性模块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把控,表现出很多优点,若能高效地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有大幅提升,学习的目的也就真正实现了。
作者简介: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教师。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模块开发 能力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的是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是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辩证地看,“鱼”与“渔”同样重要,“鱼”是前提,是基础,“渔”则是发展,是未来。为了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授鱼”与“授渔”之间的关系,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构建和巩固,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不够相信,因而不愿甚至是不敢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细化到知识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从某个方面来看,也容易让学生形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反正有老师会讲到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知识点,我只需要等老师给我做详尽的说明即可。”这样,教学就更多地停留在了“授鱼”的层面,在能力训练方面,做的比较单一,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得“鱼”与得“渔”之间的关系,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和技能提升,影响教学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巩固知识基础与提升技能之间的关系,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应该从“教教材”走出来,成为“教语文”。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展,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一个小的教学模块,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有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人教版《选修五》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几篇纪念性文章的处理上,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课文的基础知识部分,如文体、作者、创作背景、文意疏通、文章结构、文言现象以及思想感情分析等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及自我理解对大家进行前期交代,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补充强调,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具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授鱼”的过程也就完成了。但是课堂教学不会止步于此,在对课内文本有效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课外补充,可以给学生给出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纪念文章,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诸葛亮《吊公瑾文》、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归有光《寒花葬志》、袁枚《祭妹文》、纳兰性德《青山湿遍·悼亡》、1937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的《祭祀黄帝陵文》、2012年《曲阜祭孔大典祭文》、连战访问大陆时的《祭总理文》、台湾王郁琦率团访问大陆时的《祭祀国父陵文》,苏叶的散文《纸·雁·儿》等文章,形成一个“纪念性文章”模块。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章,体会文章的特点,并挑选其中的《祭侄季明文稿》、《青山湿遍·悼亡》、《曲阜祭孔大典祭文》与学生一起进行详尽解读。通过课本知识积累、课外拓展训练,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特点,内化吸收,学生充分地掌握了“祭文”和“纪念性文章”的文体特点、情感理路、创作缘由及写作特征方面的知识,对这种文体就有了系统深入地理解,在以后的阅读中,这类文章就不会再是“坚冰”了。问题解决了,能力提升了,在“授鱼”的过程中,“授渔”的目的也同时实现了。完成“纪念性文章”这个小模块的学习后,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写作要求,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名人或自己有切实感受的实事真人作为写作对象,完成一篇祭文的写作,进行祭文或纪念性文章的写作训练,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接受学习,到拓展延伸,再到写作训练,完成了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把课本知识转化成了写作能力。
再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以此文为中心,拓展课外材料,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黔之驴》《捕蛇者说》的基础上,补充《童区寄传》《梓人传》《宋清传》,形成一个关于柳宗元作品的教学模块,对这些篇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柳宗元寓言的基本特点,指出柳宗元在寓言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学生明白了柳宗元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寻常的市井百姓,通过捕捉这些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主张,这时走入《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也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在学习《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篇时,结合“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研读”的《论语十则》,教师进行课外补充,从“仁者重德、仁者爱人”、“修身养性、涵养品格”、“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三个层面入手,精选《论语》中对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有所补益的章节,形成一个关于《论语》和儒家文化的小模块。从“仁、义、礼、智、孝、忠、信”等不同的角度切入,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总结体会,交流感受,结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古圣先贤思想的闪光点,感受对自我发展的启发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的论文,老师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适合高中学生的论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更为系统的理解提升,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脑海中的孔子形象逐渐清晰了,对《论语》的理解逐渐深刻了,对儒家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也有了初步地系统认识,学习就不再局限于干枯乏味的“论语几则”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这种以课内文本为基点的发散拓展所形成的针对性模块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把控,表现出很多优点,若能高效地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有大幅提升,学习的目的也就真正实现了。
作者简介: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