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正确对待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作者】 杨红江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胜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日益紧密,一场教学方式上的革命已经在中国的校园里迅猛地展开了,语文学科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语文学科怎样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怎样做才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更加完善,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和首选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传统与现代 整合 反思 得失
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信息技术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它已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用得好,用得巧,才能用的有效;反之,用之无度,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将会对教与学造成极大的危害。回顾自己二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体会,觉得很有必要回顾总结其中的甘甜辛酸、优劣得失,以期和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整合,要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同于以往在教师指导下的传授和训练,而是通过独立探索或者与同伴协作交流在网络中获得提高的,相比之下新方式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反对“一刀切”。“凡课一定PPT”“课课必须多媒体”,是不合理的要求,属不科学的做法。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过犹不及,滥用无度,贻害不浅。事实上有一些语文课文从效果上看就不适合用课件讲授,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课文来得有效实在。课型不同、目标不同,采用的教法、使用的技术也应随之有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练就了不少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功”,即学生的“听功”“做(坐)功”。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它不利的一面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学生活动极为有限;其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学生在课堂受到的干扰少,对文本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对语句感悟较深。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语文教学显示得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使课文中所涉及的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栩栩如生地进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阅读的视野。
第一次运用多媒体执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班级里,由于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作者资料、图片,使课堂从此有了除师生外的第三种以上的声音,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那些搜索来的荷花、荷塘图,更让学生大饱眼福。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景和氛围,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以至于使农村地区没有见过清华园和荷花的学生激动不已。不过,这种做法也使课堂教学时间相应延长了不少,背诵精彩片段的任务也受到影响,不得已只好选在课下进行;而没用多媒体的班级则完全利用规定的课堂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要成为常态化教学
反思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字词句篇等知识。如果说这是其缺点的话,那么其优点便是比较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大量经典篇章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且文本数量固定有限,在阅读实践中更易做到少而精,精而深,深而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多,教与学任务相对少,师生普遍负担较轻;教学活动基本不受设备、资源等外部条件限制。
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封闭式教学,信息技术或者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特点则是互动、开放,它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材料更新的时效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模拟操作情景创设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除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还要进行人机(网络)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还大大增加了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更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快速成长,极大地加重了教师的备课量,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还要配备相应的先进设施,改进管理措施和评价机制,以及解决好如何促进差生转变的问题,而这些恰恰又是许多地方的“软肋”。譬如有的学校只检查教案设计,把书写教案当做工作量,而无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老师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苦劳动;教室里有了好的设备,不充分运用那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先进的工具,只有妥善管理维护,为人所用,也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原本准备得很好的一节多媒体课,兴致勃勃地进了教室,却被告知“设备故障,暂停使用”,或者被感染病毒无法使用;有时甚至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但要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案,因为一个班一直有现代多媒体,另一个班还得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刻需要做好两手准备,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上课有时真是有苦难言啊!每个老师都要努力成为多面手,会制作课件、会操作电脑(包括投影仪、实物展示台、一体机等)、一些简单故障会维修,才不至于被称为“花拳绣腿”“绣花枕头”。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好事。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用心设计,精益求精,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网络巨大的信息载体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天地更加广阔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传统与现代 整合 反思 得失
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信息技术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它已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用得好,用得巧,才能用的有效;反之,用之无度,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将会对教与学造成极大的危害。回顾自己二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体会,觉得很有必要回顾总结其中的甘甜辛酸、优劣得失,以期和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整合,要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同于以往在教师指导下的传授和训练,而是通过独立探索或者与同伴协作交流在网络中获得提高的,相比之下新方式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反对“一刀切”。“凡课一定PPT”“课课必须多媒体”,是不合理的要求,属不科学的做法。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过犹不及,滥用无度,贻害不浅。事实上有一些语文课文从效果上看就不适合用课件讲授,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课文来得有效实在。课型不同、目标不同,采用的教法、使用的技术也应随之有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练就了不少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功”,即学生的“听功”“做(坐)功”。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它不利的一面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学生活动极为有限;其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学生在课堂受到的干扰少,对文本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对语句感悟较深。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语文教学显示得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使课文中所涉及的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栩栩如生地进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阅读的视野。
第一次运用多媒体执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班级里,由于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作者资料、图片,使课堂从此有了除师生外的第三种以上的声音,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那些搜索来的荷花、荷塘图,更让学生大饱眼福。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景和氛围,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以至于使农村地区没有见过清华园和荷花的学生激动不已。不过,这种做法也使课堂教学时间相应延长了不少,背诵精彩片段的任务也受到影响,不得已只好选在课下进行;而没用多媒体的班级则完全利用规定的课堂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要成为常态化教学
反思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字词句篇等知识。如果说这是其缺点的话,那么其优点便是比较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大量经典篇章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且文本数量固定有限,在阅读实践中更易做到少而精,精而深,深而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多,教与学任务相对少,师生普遍负担较轻;教学活动基本不受设备、资源等外部条件限制。
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封闭式教学,信息技术或者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特点则是互动、开放,它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材料更新的时效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模拟操作情景创设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除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还要进行人机(网络)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还大大增加了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能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更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快速成长,极大地加重了教师的备课量,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还要配备相应的先进设施,改进管理措施和评价机制,以及解决好如何促进差生转变的问题,而这些恰恰又是许多地方的“软肋”。譬如有的学校只检查教案设计,把书写教案当做工作量,而无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老师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苦劳动;教室里有了好的设备,不充分运用那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先进的工具,只有妥善管理维护,为人所用,也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原本准备得很好的一节多媒体课,兴致勃勃地进了教室,却被告知“设备故障,暂停使用”,或者被感染病毒无法使用;有时甚至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但要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案,因为一个班一直有现代多媒体,另一个班还得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刻需要做好两手准备,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上课有时真是有苦难言啊!每个老师都要努力成为多面手,会制作课件、会操作电脑(包括投影仪、实物展示台、一体机等)、一些简单故障会维修,才不至于被称为“花拳绣腿”“绣花枕头”。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好事。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用心设计,精益求精,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网络巨大的信息载体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天地更加广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