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杨仁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天立国际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应当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就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培养出良好的质疑精神做出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质疑是不以课本为教学大纲,而采取拟订相关的教学主题,由学生的兴趣出发,罗列学生喜欢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而进行教学的过程。整个过程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为学习的动力,教师摆脱了以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而变成了学生的导师和同事,共同研究所感兴趣的内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在争辩中学,在学中发现,又在发现中学,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意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少年儿童好学好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的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意的心灵受损。因此,教师应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而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大家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顿时兴趣盎然,整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敢问。
  根据心理学理论表明,每个孩子开始都是对世界上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所以“提问,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数不尽的问题。应该说,随着他们接触到的社会面越宽,信息量越大,产生的疑问应该越多,提问的能力也越强。但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多,头脑中的问题却好像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冷漠、呵斥、嘲笑。有些学生对提问感到难为情,渐渐地不敢问、不想问,最后就发展到不会问。这都是长期以来不良的课堂教育所造成的。比如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也许会走出教师预设的问题的范围,这时教师就会有种不高兴的态度,甚至会嘲讽的说:“你怎么会提出这样低级的问题!”“你有没有认真听讲!”等等,使得学生情感受到很大的创伤。致使学生下次再不敢提问了以免被教师呵斥。
  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封闭、压制、权威的课堂环境,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退化、思维的刻板、呆滞,这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十分不利。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有一颗海纳百川之胸襟,真正的体谅学生,接纳学生,包容学生的优缺点,建立师生友爱的关系,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对学生思维活动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敢于提出问题,激发问题意识。正如古人所说:“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平等对话的启迪和碰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创设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建立起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敢说敢问,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三、构建质疑空间,培养学生“善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提升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为他们构建质疑空间,捕捉“疑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
  四、科学引导,让学生有疑可质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知发现和提出问题; 
  2、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一课,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出一组数,教师马上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马上就产生质疑:为什么会这么快的答对,是巧合吗?教师究竟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质疑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疑问也自然地产生了。
  学生的质疑能力有高有低,作为教师应努力呵护,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提高,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