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试析乡镇中学数学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刘命发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乡镇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数学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科学的解决方法,培养合格的中学生。
关键词:乡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探究
乡镇中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内容需要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掌握,通过思维来对数学进行领悟和知识的再发现。我在二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农村的初中学生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上课听课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只会简单的模仿、记忆。接受新知识缓慢,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慢慢的时间长了就导致出现不想听课,反感学习的现象。另外,乡镇初中学生还普遍存在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在解题时缺乏条理,思路混乱,方法烦琐等。再加上学生的心理比较自卑,不懂的知识怕去请教或者不敢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怕别人说自己笨,丢了面子。对讲了很多遍的问题,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解决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日积月累,对学习数学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困难就越来越大,产生厌学和情绪。
我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总结、分析、综合,努力探究有效的解决对策。
1. 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
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差,见识少、所学书本知识居多,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了解少,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不深,再加上许多的家长都是农民,不懂得知识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我针对这一系列障碍学生学习数学的客观因素,就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把一些纯数学问题转化为和他们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买商品遇到的“打折”问题,“电话计费”问题等等。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并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某些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学习的好恶。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的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数学老师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题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尝到“方程”这个新的内容时,多数都感到抽象难学。为了消除这一心理障碍,我在方程的教学中就是:先给出一个引题:“鸡兔同笼,有头36个,脚100只,问有鸡兔各多少?”这个引题别致风趣,学生顿时兴趣勃发,急切地表露出对答案的渴求,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
3. 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解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合学生的实际,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教学情景。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农村学生很不知道什么是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什么帮助,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比较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对教学帮助就很大。经过创新修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关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很好。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不习惯阅读教材,只是按老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作业,对自己阅读教材总是深入不进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看不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等,一些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通过动脑筋,细思考,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平时作业和章节检测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老师要深究这些错误的原因,分析形成的过程,寻求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吸吮教训,减少类似的错误,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严谨学风和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5. 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基础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我们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所把握的、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灯类比进行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以通过“全等形”等等进行类比教学。
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听讲的时间较短,因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分散。教学中就将每节课分成若干阶段,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根据学生要求,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学生用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在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和强化。
6. 学习数学要讲究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待。第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首先是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村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是要适当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习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再次是要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之逐渐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最后注意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总之,我们乡镇数学教师,能够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讲求实际,他们一样的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乡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探究
乡镇中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内容需要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掌握,通过思维来对数学进行领悟和知识的再发现。我在二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农村的初中学生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上课听课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只会简单的模仿、记忆。接受新知识缓慢,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慢慢的时间长了就导致出现不想听课,反感学习的现象。另外,乡镇初中学生还普遍存在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在解题时缺乏条理,思路混乱,方法烦琐等。再加上学生的心理比较自卑,不懂的知识怕去请教或者不敢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怕别人说自己笨,丢了面子。对讲了很多遍的问题,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解决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日积月累,对学习数学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困难就越来越大,产生厌学和情绪。
我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总结、分析、综合,努力探究有效的解决对策。
1. 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
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差,见识少、所学书本知识居多,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了解少,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不深,再加上许多的家长都是农民,不懂得知识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我针对这一系列障碍学生学习数学的客观因素,就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把一些纯数学问题转化为和他们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买商品遇到的“打折”问题,“电话计费”问题等等。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并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某些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学习的好恶。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的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数学老师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题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尝到“方程”这个新的内容时,多数都感到抽象难学。为了消除这一心理障碍,我在方程的教学中就是:先给出一个引题:“鸡兔同笼,有头36个,脚100只,问有鸡兔各多少?”这个引题别致风趣,学生顿时兴趣勃发,急切地表露出对答案的渴求,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
3. 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解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合学生的实际,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教学情景。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农村学生很不知道什么是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什么帮助,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比较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对教学帮助就很大。经过创新修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关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很好。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不习惯阅读教材,只是按老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作业,对自己阅读教材总是深入不进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看不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等,一些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通过动脑筋,细思考,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平时作业和章节检测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老师要深究这些错误的原因,分析形成的过程,寻求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吸吮教训,减少类似的错误,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严谨学风和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5. 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基础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我们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所把握的、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灯类比进行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以通过“全等形”等等进行类比教学。
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听讲的时间较短,因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分散。教学中就将每节课分成若干阶段,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根据学生要求,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学生用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在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和强化。
6. 学习数学要讲究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待。第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首先是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村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是要适当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习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再次是要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之逐渐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最后注意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总之,我们乡镇数学教师,能够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讲求实际,他们一样的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