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多给自己的课堂把把脉
【作者】 邹学芳
【机构】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前不久,南京市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徐晓彬老师莅临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同课异构活动结束后,徐老师与我校老师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徐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印象颇深,他说:“一堂课效果如何,看看学生的抬头率就知道了”。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教育学家哈.曼说过的一句话,“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正如捶打这一块冰冷的生铁”。也许很多次我们在学生眼中就是那个漫不经心的铁匠,而学生就是那块生硬的铁片,在整个锤炼的过程中只能听到单调的铁质相互碰撞的声音,看不到智慧的火花,倾听不到课堂的脉搏,整个课堂一片沉寂。
留心观察,我们的教学中缺乏真诚倾听的状态有如下几种。
1. 在学生思维出现暂时性空白的时候,匆忙地用我们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阻碍了学生的思维。
2.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心不在焉。之所以提问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至于如何参与、参与的结果都不重要了,重要的自己让学生参与了。
3.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繁琐或词不达意时老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同学们在暂停思考时,老师就会令他坐下,为的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从来不注意学生的感受,也不在乎学生的思维状态。
4. 对学生的话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试图强拽到自己的设计上来。
诸如此类的“倾听”层出不穷。它使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日渐衰减。而倾听与讲话一样都是思想交流的方式,有时倾听比言说更有意义,善于倾听,给别人表达的机会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善待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发挥其良好的倾听的品质。
首先,倾听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教师或者父母没有人不想了解孩子。可事实上,许多老师和家长与孩子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甚至常发生冲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学会倾听。而这样的事情在我身边也发生过:
一次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为了省事,我将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整到一个班让他们共同观看,我呢,则站在一边扮演了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视频播放不久,一位平常就很好动的学生抬头四顾,似乎在寻找什么,紧接着目标锁在门口那个方向,他刚起身走了两步,就被我呵斥住:“刚上课,又要干什么?”我这凭空的一声使眼前的他先是一怔,然后僵硬的站在那里,脸憋得通红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犹豫了一会又回到了座位上。当我正为自己的小胜沾沾自喜的时候,第二天我在作业本里发现了这样一张纸条:
老师:我知道我以前的调皮给你增添了很多麻烦,可是昨天您误会我了,我是看到老师您穿着高跟鞋一直站着挺累的,而门口刚好有一把椅子没人坐、、、、、、。
看到这,我懊悔不已,原来在这次事件中败的是自己,而且败的很彻底,因为学生懂得怎样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而我却无情的剥夺了这种爱。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
其次,善于倾听,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成功的教育者往往就是一个真实的倾听者,这种倾听不仅用耳朵工作,更多的是敞开内心去吸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从连加向乘法的过度。他出了一道题目是:7+7+7+7+7+7+3=?。他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得出6×7+3=?的方法,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同学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听到这个孩子的回答,赞可夫很激动,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对这位孩子大家赞赏,调整思路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在后来的回忆中赞可夫说:”这个孩子很了不起,他认识到了数学的本质,我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呢,”如果是平常我们老师上课,或轻描淡写而过,或充耳不闻地继续我们预定的教学环节。而赞可夫用他的七窍玲珑心探获了数字背后的广阔天地。所以,他对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大加褒扬,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信,也反映出了一位高明教师的教学机智。善于倾听,可以于细微处听惊雷,可以于寻常处见奇崛,可以于众人忽微处显意趣,可以由”绿柳才黄半未匀“的初春,听出“万紫千红春满园”!
倾听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我要说的是倾听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对于学生而言,给不给其机会表达自己,是学生能否获得敞开心怀快乐的关键,学生不被倾听的后果可能是不以捣乱的方式表现自己,就是以自闭的方式“虐待”自己,最后都变成一块块冰冷的生铁。徐老师还说过:“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种种错误正是我们引导学生的契机。”是啊,我们在课堂上要给每一位同学提供表达的机会,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回答我们都要认真倾听,倾听学生的对与错,倾听学生的快乐与哀伤等等,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不用说,这样的课堂时刻会有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必然是充满生气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课堂,自己满意的课堂。
打造自己满意的课堂,老师就要能够通过倾听进入学生的心扉,老师需要由于倾听而感动,感动于孩子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情;由于倾听而呵护,呵护孩子细腻而敏感的心灵;由于倾听而理解,理解作为孩子的一切、、、、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留心观察,我们的教学中缺乏真诚倾听的状态有如下几种。
1. 在学生思维出现暂时性空白的时候,匆忙地用我们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阻碍了学生的思维。
2.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心不在焉。之所以提问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至于如何参与、参与的结果都不重要了,重要的自己让学生参与了。
3.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繁琐或词不达意时老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同学们在暂停思考时,老师就会令他坐下,为的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从来不注意学生的感受,也不在乎学生的思维状态。
4. 对学生的话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试图强拽到自己的设计上来。
诸如此类的“倾听”层出不穷。它使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日渐衰减。而倾听与讲话一样都是思想交流的方式,有时倾听比言说更有意义,善于倾听,给别人表达的机会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善待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发挥其良好的倾听的品质。
首先,倾听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教师或者父母没有人不想了解孩子。可事实上,许多老师和家长与孩子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甚至常发生冲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学会倾听。而这样的事情在我身边也发生过:
一次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为了省事,我将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整到一个班让他们共同观看,我呢,则站在一边扮演了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视频播放不久,一位平常就很好动的学生抬头四顾,似乎在寻找什么,紧接着目标锁在门口那个方向,他刚起身走了两步,就被我呵斥住:“刚上课,又要干什么?”我这凭空的一声使眼前的他先是一怔,然后僵硬的站在那里,脸憋得通红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犹豫了一会又回到了座位上。当我正为自己的小胜沾沾自喜的时候,第二天我在作业本里发现了这样一张纸条:
老师:我知道我以前的调皮给你增添了很多麻烦,可是昨天您误会我了,我是看到老师您穿着高跟鞋一直站着挺累的,而门口刚好有一把椅子没人坐、、、、、、。
看到这,我懊悔不已,原来在这次事件中败的是自己,而且败的很彻底,因为学生懂得怎样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而我却无情的剥夺了这种爱。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
其次,善于倾听,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成功的教育者往往就是一个真实的倾听者,这种倾听不仅用耳朵工作,更多的是敞开内心去吸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从连加向乘法的过度。他出了一道题目是:7+7+7+7+7+7+3=?。他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得出6×7+3=?的方法,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同学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听到这个孩子的回答,赞可夫很激动,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对这位孩子大家赞赏,调整思路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在后来的回忆中赞可夫说:”这个孩子很了不起,他认识到了数学的本质,我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呢,”如果是平常我们老师上课,或轻描淡写而过,或充耳不闻地继续我们预定的教学环节。而赞可夫用他的七窍玲珑心探获了数字背后的广阔天地。所以,他对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大加褒扬,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信,也反映出了一位高明教师的教学机智。善于倾听,可以于细微处听惊雷,可以于寻常处见奇崛,可以于众人忽微处显意趣,可以由”绿柳才黄半未匀“的初春,听出“万紫千红春满园”!
倾听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我要说的是倾听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对于学生而言,给不给其机会表达自己,是学生能否获得敞开心怀快乐的关键,学生不被倾听的后果可能是不以捣乱的方式表现自己,就是以自闭的方式“虐待”自己,最后都变成一块块冰冷的生铁。徐老师还说过:“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种种错误正是我们引导学生的契机。”是啊,我们在课堂上要给每一位同学提供表达的机会,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回答我们都要认真倾听,倾听学生的对与错,倾听学生的快乐与哀伤等等,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不用说,这样的课堂时刻会有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必然是充满生气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课堂,自己满意的课堂。
打造自己满意的课堂,老师就要能够通过倾听进入学生的心扉,老师需要由于倾听而感动,感动于孩子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情;由于倾听而呵护,呵护孩子细腻而敏感的心灵;由于倾听而理解,理解作为孩子的一切、、、、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