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碎思考
【作者】 余 诚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多措并举,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夯实基本知识技能教学,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运用激励评价学习过程,正确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效果 提高
提高教学效果是课堂高效育人的最终追求,也是我们一线教育人的孜孜奋斗目标。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单一,高耗低效现象大量出现,为了提高成绩,一些教师不得不采取“题海战术”来达到目的。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还伤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我们在叫停这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并创新方法,增添措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到:“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我们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教的效果是以学生学的效果来体现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无兴趣参与,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是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无论教什么,我都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是课堂伊始阶段应该做的。只有激发起他们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积极性,成为唱主角对象,他们才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主人,积极参与到双边活动中来。
二、夯实基本知识技能教学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组合而成的。这一点我们应该知道,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而不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那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型上。那样教学只能把大批学生当成观众,使他们在思维门槛外徘徊而无法成为学习主体。我们个别教师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因而“题海+难度”就成了部分教师所谓的“狠招”。为了挤出练题时间,就只好牺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实践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大量地做题让学生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事与愿违,多数学生还是“悟”不出方法、规律来,即使有点,也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须应从基础抓起,努力夯实。
三、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学习、进行数学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既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其传授,这种传授就要在明传暗示中进行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并悟其理。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整体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分类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运用激励评价学习过程
激励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感受学习成功、体验学习快乐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及时抓住学生闪光点或微足进步给予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份努力都会有收获的快乐。现在,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特别要注重学习过程时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也不再象传统只看分数论优劣。要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发展等列为评价对象。因此,落实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正确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是指与课堂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无关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过程的无关刺激事件。尽管我们课前都作了充分准备,对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但有时还是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也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我们除了需要教学睿智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灵活处理事件的方法,做到敏锐观察,正确决策;沉着冷静,以静制动,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化弊为利,长善救失,特别要幽默诙谐,运用诙谐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调多变的教学语言甚至态势语言来化解,更能收到良好效果。很多时候,本来一堂好课,遇到偶发事件而无法开展下去,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科学的处理方法,不能正确消解,导致教学效果一降再降。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认为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我们要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技能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将教学效果提高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文莉,做教学有心人,优化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有效教学的深思[J].数学教学通讯,2013年。
[2]张玉华,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赵胜利,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N].甘肃日报,2009年。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效果 提高
提高教学效果是课堂高效育人的最终追求,也是我们一线教育人的孜孜奋斗目标。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单一,高耗低效现象大量出现,为了提高成绩,一些教师不得不采取“题海战术”来达到目的。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还伤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我们在叫停这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要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并创新方法,增添措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到:“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我们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教的效果是以学生学的效果来体现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无兴趣参与,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是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无论教什么,我都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是课堂伊始阶段应该做的。只有激发起他们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积极性,成为唱主角对象,他们才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主人,积极参与到双边活动中来。
二、夯实基本知识技能教学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组合而成的。这一点我们应该知道,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而不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那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型上。那样教学只能把大批学生当成观众,使他们在思维门槛外徘徊而无法成为学习主体。我们个别教师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因而“题海+难度”就成了部分教师所谓的“狠招”。为了挤出练题时间,就只好牺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实践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大量地做题让学生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事与愿违,多数学生还是“悟”不出方法、规律来,即使有点,也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须应从基础抓起,努力夯实。
三、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学习、进行数学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既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其传授,这种传授就要在明传暗示中进行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并悟其理。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整体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分类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运用激励评价学习过程
激励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感受学习成功、体验学习快乐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及时抓住学生闪光点或微足进步给予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份努力都会有收获的快乐。现在,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特别要注重学习过程时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也不再象传统只看分数论优劣。要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发展等列为评价对象。因此,落实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正确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是指与课堂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无关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过程的无关刺激事件。尽管我们课前都作了充分准备,对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但有时还是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也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我们除了需要教学睿智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灵活处理事件的方法,做到敏锐观察,正确决策;沉着冷静,以静制动,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化弊为利,长善救失,特别要幽默诙谐,运用诙谐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调多变的教学语言甚至态势语言来化解,更能收到良好效果。很多时候,本来一堂好课,遇到偶发事件而无法开展下去,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科学的处理方法,不能正确消解,导致教学效果一降再降。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认为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我们要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技能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将教学效果提高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文莉,做教学有心人,优化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有效教学的深思[J].数学教学通讯,2013年。
[2]张玉华,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赵胜利,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N].甘肃日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