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彰显情境魅力 诱发学习热情

【作者】 杨福香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习和教学数学尤其重要。
  日常教学中,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环节,我针对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讲故事、表演、展示情境图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问题能力。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为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上课伊始,我以《阿福的新衣》的故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明确阿福新衣做小的原因是因为师傅的一拃和徒弟的一拃长度是不同的,也就是度量单位不一样,如果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度量,衣服就不会小了,从而引入了认识长度单位的学习;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以学生喜欢的赶海情境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数学信息,学生很自然的提出了“虾和蟹一共捉了多少只?”的问题,引出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探索;教学 《方向与位置》时,我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宽阔的操场,面向升起的太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哪儿是东?哪边是西?从而引入了辨认东、西、南、北方位的学习。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望不断提升。
  二、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日常教学中,我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质疑等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教学“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首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可以把铁丝剪断后再拉直测量出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圆形硬纸片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又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一般的求圆周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通过书中提示的方法,纷纷投入到小组探究之中。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现了师生、生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并在互动中积极参与,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实现了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创设有效的练习情境,增强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一些数学练习单调乏味,学生缺乏兴趣,没有练习的积极性,影响了练习的效果。要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就要在优化练习,激发练习兴趣上做文章。要求课堂练习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日常教学中,重视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注重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为学生模拟了卖货物的情境,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元、角、分的换算过程,巩固了新知;如在进行口算、计算练习时,我会采取“争做口算大王”、“夺红旗”等游戏方式进行。寓练习于游戏比赛中,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还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可见,数学的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再次体验梳理,进一步明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算理,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提升了学习效果。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日常教学中,要针对孩子的年龄及思维特点,联系教学实际,尽可能的为学生精心创设科学有趣的学习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探究的欲望,提高参与探究的有效度。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更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