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探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王建莉
【机构】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城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教育中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好的课堂导入对教学环境营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高校课堂的构建奠定稳定的基础。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问题;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中合理的课堂导入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起到 良好的引导作用。下面将对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调乏味
当前很多小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利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一开始,教师直接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事先了解教学内容的大致含义,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小学生来说过程太过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因此,不宜对小学生应用这样的导入方式。
(二)形式主义明显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导入部分教学中,形式主义比较明显,很难起到导入的有效性。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新课的难度,缓解学生压力,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对新课导入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常常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而营造比较愉快的课堂氛围,但却没能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最终造成了课堂的主题偏离,与教学内容之间毫无联系。这样的课堂导入非但没能起到好的教学引导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障碍。因此应避免实际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形式主义。
(三)导入方式死板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推动学生的只是构建,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数学知识[1]。在教学新课引导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同时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面临新知识的时候能主动地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当前在数学新课导入环节,很多教师所应用的导入方式非常的死板,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阻碍性作用。此外,很多时候教师会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对策
(一)导入设计要与学生年龄相符
新课的导入环节是为学生所设计的,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征。小学生普遍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教学一定要充满乐趣,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全心的投入学习当中,感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对此,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导入法、故事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游戏等形式小学生将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导入设计要融入情感体验
学习并不只知识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环节中融入情感,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基础来进行知识教学,才是真正的学习体验[2]。对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趣味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个体之上来展现教学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三)导入设计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引导者,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得对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前行。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得到自我上升,教师可以积极的借鉴一些优秀教育者的经验,将好的经验引入到自我教学中去,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提升。
(四)导入设计实效性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要重视起对旧的知识的引入,精心设计导入课程。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效性[2]。对此,在进行正式得上课之前,教师要以多媒体等形式将学生之前所存在的错误问题进行展示。直接告诉学生,在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要将上节课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把这些不懂的问题彻底弄清楚。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开始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并集中注意力学习,从而取得好的引导效果。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并对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导入环节重要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进行导入设计,并充分的了解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所在。此外,应积极提升自我素质,以便于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升数学导入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梦蕾.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85—88.
[2]孔常顺.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52—56.
[3]宋增群.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1,(11):48—5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问题;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中合理的课堂导入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起到 良好的引导作用。下面将对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调乏味
当前很多小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利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一开始,教师直接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事先了解教学内容的大致含义,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小学生来说过程太过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因此,不宜对小学生应用这样的导入方式。
(二)形式主义明显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导入部分教学中,形式主义比较明显,很难起到导入的有效性。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新课的难度,缓解学生压力,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对新课导入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常常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而营造比较愉快的课堂氛围,但却没能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最终造成了课堂的主题偏离,与教学内容之间毫无联系。这样的课堂导入非但没能起到好的教学引导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障碍。因此应避免实际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形式主义。
(三)导入方式死板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推动学生的只是构建,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数学知识[1]。在教学新课引导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同时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面临新知识的时候能主动地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当前在数学新课导入环节,很多教师所应用的导入方式非常的死板,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阻碍性作用。此外,很多时候教师会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对策
(一)导入设计要与学生年龄相符
新课的导入环节是为学生所设计的,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征。小学生普遍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教学一定要充满乐趣,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全心的投入学习当中,感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对此,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导入法、故事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游戏等形式小学生将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导入设计要融入情感体验
学习并不只知识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环节中融入情感,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基础来进行知识教学,才是真正的学习体验[2]。对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趣味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个体之上来展现教学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三)导入设计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引导者,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得对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前行。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得到自我上升,教师可以积极的借鉴一些优秀教育者的经验,将好的经验引入到自我教学中去,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提升。
(四)导入设计实效性
在新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要重视起对旧的知识的引入,精心设计导入课程。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效性[2]。对此,在进行正式得上课之前,教师要以多媒体等形式将学生之前所存在的错误问题进行展示。直接告诉学生,在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要将上节课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把这些不懂的问题彻底弄清楚。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会开始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并集中注意力学习,从而取得好的引导效果。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并对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导入环节重要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进行导入设计,并充分的了解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所在。此外,应积极提升自我素质,以便于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升数学导入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梦蕾.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85—88.
[2]孔常顺.小学应用题教学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52—56.
[3]宋增群.关于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1,(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