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叶 梅
【机构】 四川宜宾市南溪区第四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主动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工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人孜孜不倦的探究,不同学科也在尽力寻找一条适合自身提效的教学策略。初中历史作为新课标下一门重要而又亟需改革的学科,探究提效策略也就在情理之中。从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努力在创建历史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找路子、觅方法,并积极借鉴和学习他人所长,总结盘点自身探究行为,在大量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以为是的创建提效方法。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学生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精彩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
学生的预习新课、教师检测新课预习效果和作业评价的这三个环节不可缺失。普通的教学环节有:检测新课预习效果、作业评价,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预习新课。这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要求学生要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教学目标达成和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方法,检测预习效果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的最佳途径。如果不检测,学生就不主动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教师要保持常态下达到高效课堂那是千难万难的。作业评价:就是查漏补缺。只有把前节课遗留的问题消化了,学生才能放下包袱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课符合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原则。掌握旧知识才能链接上新课内容,为学习好新知识铺平道路。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是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服务的。每题都要有明确的意图,分量、难易都要适当。学生应该努力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不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课堂的低效或无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达标。只有通过学生做巩固练习、做作业才能知道。也只有课堂练习和做作业,学生的新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旧知识才能得以升华。而所有的教学操作环节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式,我们要灵活选择,并结合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创新开展教学,例如:创设历史情境。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朝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再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上台扮演角色。[学生发言附后。整整一节课,由于历史情景再现,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联系生活实际。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四、优秀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
教得好也就是引导得好。在教学设计或课件制作中应该重视问题设计,因为优秀问题具有如下特点:优秀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内容要点,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导至认知水平之上;还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并且能引导出的学习重点与知识;更能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困生或者低年级阶段,可以要求他们完成“是何”“为何”类的问题,对程度较好或者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继续完成“如何”类问题,对比较优秀或者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则要求完成迁移性强的“若何”“由何”类问题。多媒体课件中问题设计要符合分层教学的原则,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同一时刻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终点。上课时难度较轻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布置作业也是如此。哪些问题由哪些学生回答,向谁问、如何问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五、重视历史课本中插图的应用
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文物图、遗址图、示意图、古迹图等。历史插图为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为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的枯燥无味的历史要素增加了时空感。直观感,有证明历史,增加教学可信度,增强历史厚重感,有助于学生对过繁过简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等的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一定要重视历史插图的有效应用。
六、重视表格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表格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实物以及历史数据等历史史实的直观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教案、教学设计即美观又一目了然,整体感很强。像比较题,列举题、分析题等都非常适合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整体意识。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人人都有,但是,贵在坚持、贵在实践,实践出真挚,坚持把优秀的经验经常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去实践,去探索,去积累,去反思,去创新,去钻研。还要经常不间断地去学习。“垂天自有扶摇力”,只有对教育事业深挚的热爱与不倦的追求,才能步入高效课堂的殿堂,才能获得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辉煌的教学成就。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学生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精彩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
学生的预习新课、教师检测新课预习效果和作业评价的这三个环节不可缺失。普通的教学环节有:检测新课预习效果、作业评价,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预习新课。这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预习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要求学生要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教学目标达成和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方法,检测预习效果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的最佳途径。如果不检测,学生就不主动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教师要保持常态下达到高效课堂那是千难万难的。作业评价:就是查漏补缺。只有把前节课遗留的问题消化了,学生才能放下包袱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课符合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原则。掌握旧知识才能链接上新课内容,为学习好新知识铺平道路。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是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服务的。每题都要有明确的意图,分量、难易都要适当。学生应该努力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不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课堂的低效或无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达标。只有通过学生做巩固练习、做作业才能知道。也只有课堂练习和做作业,学生的新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旧知识才能得以升华。而所有的教学操作环节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式,我们要灵活选择,并结合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创新开展教学,例如:创设历史情境。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朝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再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上台扮演角色。[学生发言附后。整整一节课,由于历史情景再现,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联系生活实际。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四、优秀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
教得好也就是引导得好。在教学设计或课件制作中应该重视问题设计,因为优秀问题具有如下特点:优秀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内容要点,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导至认知水平之上;还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并且能引导出的学习重点与知识;更能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困生或者低年级阶段,可以要求他们完成“是何”“为何”类的问题,对程度较好或者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继续完成“如何”类问题,对比较优秀或者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则要求完成迁移性强的“若何”“由何”类问题。多媒体课件中问题设计要符合分层教学的原则,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同一时刻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终点。上课时难度较轻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布置作业也是如此。哪些问题由哪些学生回答,向谁问、如何问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五、重视历史课本中插图的应用
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文物图、遗址图、示意图、古迹图等。历史插图为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为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的枯燥无味的历史要素增加了时空感。直观感,有证明历史,增加教学可信度,增强历史厚重感,有助于学生对过繁过简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等的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一定要重视历史插图的有效应用。
六、重视表格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表格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实物以及历史数据等历史史实的直观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教案、教学设计即美观又一目了然,整体感很强。像比较题,列举题、分析题等都非常适合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整体意识。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人人都有,但是,贵在坚持、贵在实践,实践出真挚,坚持把优秀的经验经常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去实践,去探索,去积累,去反思,去创新,去钻研。还要经常不间断地去学习。“垂天自有扶摇力”,只有对教育事业深挚的热爱与不倦的追求,才能步入高效课堂的殿堂,才能获得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辉煌的教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