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对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作者】 杨 红

【机构】 宜宾市南溪区石鼓乡明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几年时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逐步推进,老师们都在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时,出现了偏差。现就从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的情景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评价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情景创设 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逐步推进,怎样建构科学,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成为众多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究的重要课题,课改的全新理念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老师们都在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从我近几年听一些公开课发现,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也由此感到迷惑与茫然,现就从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的情景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评价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对情景创设的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索、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情景创设呢,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创设的活动中并未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在情景创设的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兴趣高昂过后,却忽视了数学的本质—“数学化”。
  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老师进行了这样的情景创设:一开始,课件出示一副生动的情境图,然后问道: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说:图中有小鸡还有小鸭,有的说:图中有大树和小草,还有的说图中有小溪,小溪里有小鱼……孩子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说了近十分钟,老师却在不断肯定,难道这是讲看图说话吗?看似整个场面学生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但这样的情景创设只做到追求“兴趣化”而脱离了“数学化”,好像是为了情景而创设情景,对情景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却一无所知。其实,老师利用这幅情景图进行教学是没错的,关键是老师没有让学生带着数学的头脑去关注情景图,没有让情景图为数学学习而服务。如果老师一开始这样问:小朋友们,图上有几种小动物在玩啊?(鸡和鸭2种)它们是怎么活动的,(几只几只一起的),你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小鸡和几只小鸭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富有“数学味”的问题,能很快将学生引入学习“认识乘法”的情景之中。我们不能把情景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同时,情景的创设应该是适时适当的,在为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尽量做到简洁。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被广大教师试着采用。如果是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未达到应有的理想效果。有一次,我听我们学校一位新教师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老师先叫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然后小组合作,通过剪、拼、折的方式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当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动起了手。此时,老师却在一旁观战,教室里,有的小组大家都在说,有的小组一个人独霸,还有的学困生干脆趁此机会耍。过了几分钟,老师一声:“好,停”,各小组代表发言。在小组汇报时,几乎都是优生说了算,成绩差的学生就成了“忠实的听众”,直接从好生口中获得信息。我发现在很多公开课中,都存在这种现象,或许是因为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堂,不敢过多地让学困生发言。但这样的合作学习似乎仅流于形式,并非真正的合作。课改中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进行有必要的巡视与指导,才能使合作学习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对激励性评价的反思。
  我们知道新课改提倡激励性评价,所以许多教师也在积极转变评价理念,在课堂上采用了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教师在践行时,简单的认为激励性评价就不能批评学生,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有可取之处,都将盲目地表扬与奖励。有一位教师在教了20以内的加法后,出了这样一个练习,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能说出一个和是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吗,学生:“50+50=100”,师:“你真聪明,这么难的题,你都会做,真了不起。”师:“谁再说说?”学生:“100+100=200”……在此例中,明明学生是答非所问,但老师却没有指出错误之处,依然是赞许,导致学生的回答越来越离谱。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可以说:“50加50,确实等于100,但你能说出一个和是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吗?”,强调和是两位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所提的问题上来。还有,特别是在上公开课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就是“棒,棒,你真棒”,或者是鼓掌声一片,看似形势大好,而实际真正好吗?新课程是提倡激励性评价,但这个评价是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面对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我们不是为了作秀,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反思,在反思中研究,才能把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