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
【作者】 吴 婧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改革开展了几年,我有幸经历了完整的两轮。当我又一次走进高一的课堂,心中感受到的是幸运。再次翻开已经破旧、磨损的语文必修课本,此时的我,多了一点淡定和从容,也有许多想说的话。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必修和选修课的容量远远超过了旧教材,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可是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的缩水。以前的我,上课生怕学生有什么掌握不了的知识,总是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仔细的讲一遍,这样下来,一整堂课就成了我唱独角戏,学生记笔记是云里雾里,可是掌握的却少之又少。在么,在极其有限的课堂内如何浓缩出教学的精华,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舍得”是一门值得借鉴的艺术。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态度。我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生有无限的潜能,作为老师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学会舍弃。只有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水平,恰当地取舍和设计,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一、舍得“破坏”形象,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现在的很多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我私下里和学生聊天,才明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太有老师的“架子”。我一直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语言功底特别深厚,上课时一丝不苟,语言干净利落,我也一直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殊不知,太有老师的“架子”,往往让学生觉得难以亲近。针对学生们提出的建议,我在之后的教学中有了新的尝试。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要是按以前的教学习惯,我会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个环节,之后加以点评,这时老师就成了旁观者。而这次我主动说“我也想扮演一个角色”。话一出口,学生反映很热烈,非让我扮演项羽。要知道平时的我在学生们面前还是很注意个人形象的。可这次我在表演中,融入了项羽自大暴躁、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怒目而视、拍桌子瞪眼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师生配合得十分默契、完美,赢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我没有花太大力气,学生自己就能充分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此可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得的课堂,教师只能做幕后的指挥家,虽然遮蔽了个人的光彩,却成全了学生的精彩。
二、舍得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
前几天听了一堂课,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抓准涉及文章主旨的主要问题,而是用连续发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老师的提问犹如强大的磁场把学生镇摄住了。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似乎久久缓不过神来,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不高,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表现得怯生生的。
问题是要提。可提多少?提怎样的问题?是不是全由老师来提?这是值得思考的。与其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导阅读,不如放手让他们质疑问难。例如在教授《小狗包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读懂了什么)2、对文章还有哪些疑惑?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统摄课堂,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能读懂的内容让学生交流,略讲;有疑惑的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重点讲,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也确实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文章讲了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可为什么一开头却从艺术家和小狗的事情讲起呢?这样会不会本末倒置?”“为什么结尾要写满园的创伤?”“作者写小狗包弟的故事,最终想告诉读者什么?”
多好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想到这些,不正说明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吗?这时的我真的变成了讨论活动的一名参与者、一名合作伙伴。由学生自己质疑更有利于激发其思考探求的欲望,探求的所得容易成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三、舍得删繁就简,长文短教。
每一篇文本都有许多的精彩之处,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文章一掰八瓣,嚼烂了喂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自己品读的方法。而且一篇文章只选择一两个讲解要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包身工》这篇课文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文章篇幅过长、课时减缩到两课时、刚上高中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预习不到位等问题。如果教学环节设计不当,要么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要么讲授像蜻蜓点水,降低了作品的价值。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结合传统授课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本课的学习。
第一步(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给包身工下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第一课时):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同时留课后探究作业: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学生根据这三大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研究性学习。
第三步(第二课时):上课时分组交流。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事实证明,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收效不错。
四、舍得放弃花花样式,关注学习的真实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以《再别康桥》为例,有的老师准备了充分的课件内容,既有作者的照片及文字介绍、课文背景分析、剑桥大学的风光照片、朗读音频文件,又有根据诗歌内容制作的Flash欣赏,还有大段的对诗歌情感的品析性文字。一节课过去了,真正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少之又少。
诗无达诂,诗歌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诗歌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体验到一种诗情,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我觉得后者比较重要,学生一旦进入诗的情境,就会很容易触碰到诗歌的灵魂。可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氛围中呢?
我想,或许渐行渐远的“粉笔+黑板+教师”的模式的确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在多媒体教育技术发达的今天,充斥着声光电的课堂是否也应该留一些让我们静静品味文字的过程。反复的诵读,教师范诵,学生自己读,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还原课堂教学的本真。
学生是充满了灵性的个体,他们的潜能无限。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交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怎样学。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学习者角色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敢于大胆的取舍,方能在“舍得”之间,体现自己的胸襟、水平和智慧!教师和学生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着才能飞翔!正如佛家所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必修和选修课的容量远远超过了旧教材,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可是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的缩水。以前的我,上课生怕学生有什么掌握不了的知识,总是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仔细的讲一遍,这样下来,一整堂课就成了我唱独角戏,学生记笔记是云里雾里,可是掌握的却少之又少。在么,在极其有限的课堂内如何浓缩出教学的精华,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舍得”是一门值得借鉴的艺术。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态度。我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生有无限的潜能,作为老师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学会舍弃。只有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水平,恰当地取舍和设计,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一、舍得“破坏”形象,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现在的很多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我私下里和学生聊天,才明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太有老师的“架子”。我一直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语言功底特别深厚,上课时一丝不苟,语言干净利落,我也一直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殊不知,太有老师的“架子”,往往让学生觉得难以亲近。针对学生们提出的建议,我在之后的教学中有了新的尝试。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要是按以前的教学习惯,我会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个环节,之后加以点评,这时老师就成了旁观者。而这次我主动说“我也想扮演一个角色”。话一出口,学生反映很热烈,非让我扮演项羽。要知道平时的我在学生们面前还是很注意个人形象的。可这次我在表演中,融入了项羽自大暴躁、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怒目而视、拍桌子瞪眼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师生配合得十分默契、完美,赢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我没有花太大力气,学生自己就能充分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此可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得的课堂,教师只能做幕后的指挥家,虽然遮蔽了个人的光彩,却成全了学生的精彩。
二、舍得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
前几天听了一堂课,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抓准涉及文章主旨的主要问题,而是用连续发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老师的提问犹如强大的磁场把学生镇摄住了。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似乎久久缓不过神来,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不高,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表现得怯生生的。
问题是要提。可提多少?提怎样的问题?是不是全由老师来提?这是值得思考的。与其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导阅读,不如放手让他们质疑问难。例如在教授《小狗包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读懂了什么)2、对文章还有哪些疑惑?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统摄课堂,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能读懂的内容让学生交流,略讲;有疑惑的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重点讲,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也确实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文章讲了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可为什么一开头却从艺术家和小狗的事情讲起呢?这样会不会本末倒置?”“为什么结尾要写满园的创伤?”“作者写小狗包弟的故事,最终想告诉读者什么?”
多好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想到这些,不正说明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吗?这时的我真的变成了讨论活动的一名参与者、一名合作伙伴。由学生自己质疑更有利于激发其思考探求的欲望,探求的所得容易成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三、舍得删繁就简,长文短教。
每一篇文本都有许多的精彩之处,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文章一掰八瓣,嚼烂了喂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自己品读的方法。而且一篇文章只选择一两个讲解要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包身工》这篇课文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文章篇幅过长、课时减缩到两课时、刚上高中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预习不到位等问题。如果教学环节设计不当,要么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要么讲授像蜻蜓点水,降低了作品的价值。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结合传统授课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本课的学习。
第一步(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给包身工下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第一课时):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同时留课后探究作业: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学生根据这三大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研究性学习。
第三步(第二课时):上课时分组交流。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事实证明,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收效不错。
四、舍得放弃花花样式,关注学习的真实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以《再别康桥》为例,有的老师准备了充分的课件内容,既有作者的照片及文字介绍、课文背景分析、剑桥大学的风光照片、朗读音频文件,又有根据诗歌内容制作的Flash欣赏,还有大段的对诗歌情感的品析性文字。一节课过去了,真正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少之又少。
诗无达诂,诗歌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诗歌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体验到一种诗情,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我觉得后者比较重要,学生一旦进入诗的情境,就会很容易触碰到诗歌的灵魂。可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氛围中呢?
我想,或许渐行渐远的“粉笔+黑板+教师”的模式的确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在多媒体教育技术发达的今天,充斥着声光电的课堂是否也应该留一些让我们静静品味文字的过程。反复的诵读,教师范诵,学生自己读,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还原课堂教学的本真。
学生是充满了灵性的个体,他们的潜能无限。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交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怎样学。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学习者角色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敢于大胆的取舍,方能在“舍得”之间,体现自己的胸襟、水平和智慧!教师和学生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着才能飞翔!正如佛家所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