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巧妙提问 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 于丽君
【机构】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上坝学区下坝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通过提问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提高的平台?如何通过提问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问题要具有适度性。
教育专家林格曾说过:“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像长在树上的桃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桃子”对学生有相当的诱惑力;“让”是教师的诱导;“跳一跳”是学生的努力,而“摘”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六个问题::(1).这段写的是什么?(2)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3).“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4).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5)“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6).“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这些问题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使学生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思维中升华成长,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充满激情的心理品质。
二、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教育家乌申斯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童趣》时,因课文是学生上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感到非常难学,我就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深入课文,展开讨论学习,最终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也掌握了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可见,激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一段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写法表现这个特点?作者对济南的总印象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答案,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四、问题要具有创新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果利用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设计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提出:“假如多年后,藤野先生看到鲁迅的这篇文章会有何感想?”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重浪”,甚至连平时不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看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问题要具有迁移性。
叶圣陶老先生曾精辟地论述:“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语文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下面的迁移情境,将刘禹锡的《秋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两首词曲进行比较探究,进行迁移训练:(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3)《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教师出示的三个问题自然地把他们带入迁移训练的情境之中。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六、问题要具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也就是所有提问必须是一个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例如,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只提了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问题紧扣题目和中心,搞清了它也就基本上搞清了文章的思想。
七、问题要具有挑战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只有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精读阶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发生?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八、问题要具有拓展性。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语文教学上,老师设置的问题可延伸到课外,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春》时,设计了“用课文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的拓展练习,有的学生答出了“春天像一位魔法师,他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春天像一个指挥家,?它打碎河上的冰,?指挥着小河重新歌唱。”“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这些想像,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从中也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提问,适时地质疑提问,及时地反馈提问,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通过提问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提高的平台?如何通过提问来构建高效课堂?
一、问题要具有适度性。
教育专家林格曾说过:“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像长在树上的桃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桃子”对学生有相当的诱惑力;“让”是教师的诱导;“跳一跳”是学生的努力,而“摘”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六个问题::(1).这段写的是什么?(2)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3).“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4).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5)“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6).“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这些问题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使学生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思维中升华成长,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充满激情的心理品质。
二、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教育家乌申斯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童趣》时,因课文是学生上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感到非常难学,我就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深入课文,展开讨论学习,最终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也掌握了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可见,激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一段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写法表现这个特点?作者对济南的总印象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答案,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四、问题要具有创新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果利用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设计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提出:“假如多年后,藤野先生看到鲁迅的这篇文章会有何感想?”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重浪”,甚至连平时不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看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问题要具有迁移性。
叶圣陶老先生曾精辟地论述:“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语文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创设下面的迁移情境,将刘禹锡的《秋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两首词曲进行比较探究,进行迁移训练:(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3)《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教师出示的三个问题自然地把他们带入迁移训练的情境之中。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六、问题要具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也就是所有提问必须是一个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例如,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只提了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问题紧扣题目和中心,搞清了它也就基本上搞清了文章的思想。
七、问题要具有挑战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只有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精读阶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发生?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八、问题要具有拓展性。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语文教学上,老师设置的问题可延伸到课外,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春》时,设计了“用课文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的拓展练习,有的学生答出了“春天像一位魔法师,他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春天像一个指挥家,?它打碎河上的冰,?指挥着小河重新歌唱。”“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这些想像,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从中也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提问,适时地质疑提问,及时地反馈提问,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