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微课资源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 刘小凤
【机构】 重庆市合川区云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微课资源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良好推手,是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从概念界定、运用平台、运用成效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践心得。
关键词:高中化学 微课资源 整合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迅速走红,成为教师心中一块炽热的教学信奉,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广泛用于实践课堂的各个环节。这得益于其自身的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直观易用特点。高中化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奠基学科,与微课资源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之势。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微课概念界定
微课,又称“微型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其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短不少于2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具有六大特点:①教学时间短;②教学内容少;③资源容量小;④主题明确,针对性强;⑤成本低廉,可重复观看;⑥反馈快捷,具有交互性。
二、微课运用环境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入驻校园,与学科教学整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屏智能电脑电视成为知识呈现的教学终端,为微课资源运用提供了良好平台。不仅在课堂有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就是学生课余运用也有良好条件,现在,电子数码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庭,很多高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都可运用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的Wiyi免费上网,登录具有微课资源的网站或观看或下载。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对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微信群或相关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三、微课运用成效
(一)创设兴趣激发情境。微课之所以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传统教学“满堂灌”,学生早已厌倦被动接受式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带给学生新颖感的同时,本身就有创设趣味情境的成分在其中,更何况微课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情境氛围。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就可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知识制作成趣味性很强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使之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好地将从动画中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容易总结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化解实验教学难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的科学精神。虽然实验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重视,大多实验已经进入课堂,但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时不足的影响,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教师还是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者观看教学录像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如何既满足现实实验教学尚需求,又能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开辟更大空间?微课就发挥了作用。实践中,我们就可利微课视频进行开展,例如在“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实验中,我们知道,铁钉在不同环境中,锈蚀的过程、时间是不一样的,但都耗时长,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看到变化。传统做法就是常有两种::或学生在课上设计探究方案后,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或学生在课前设计完成实验后直接在课堂观察结果。如果此时我们引入实验型微课,教学效果则更好。我们在课前一周将学生分成了五组,按照实验要求设计,分别观察在不同环境中铁表面变化的现象,要求每组学生用手机或者其他录像设备录下每天的实验现象,再通过软件处理制作视频,课堂观看交流。由于该实验比较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所以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主得出结论,还可以对彼此的实验方法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帮助教师从反复讲解中解脱了出来,而且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微课教学短小、目标明确,直指某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身,“哪里不会学哪里”原则,定象选择欠缺知识学习。不仅有利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快速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愉悦快乐。因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在自学之后,我们还可组织学生适当开展观后交流,谈收获、提疑惑,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实践中,我们可借助微课方式,将例题讲解环节制作成一段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观看视频,然后通过组内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使我们从繁重的、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起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有效落实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互联网+教育的重点行动是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的文件精神。因此,我们应将微课与化学课改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促进微课资源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使其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年,浅谈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年。
[2]季源峰,浅谈微课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新课程(教育学术),2015年。
[3]黄磊、王琦,浅谈微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
关键词:高中化学 微课资源 整合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迅速走红,成为教师心中一块炽热的教学信奉,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广泛用于实践课堂的各个环节。这得益于其自身的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直观易用特点。高中化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奠基学科,与微课资源整合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之势。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微课概念界定
微课,又称“微型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其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短不少于2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具有六大特点:①教学时间短;②教学内容少;③资源容量小;④主题明确,针对性强;⑤成本低廉,可重复观看;⑥反馈快捷,具有交互性。
二、微课运用环境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入驻校园,与学科教学整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屏智能电脑电视成为知识呈现的教学终端,为微课资源运用提供了良好平台。不仅在课堂有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就是学生课余运用也有良好条件,现在,电子数码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庭,很多高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都可运用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的Wiyi免费上网,登录具有微课资源的网站或观看或下载。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对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微信群或相关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三、微课运用成效
(一)创设兴趣激发情境。微课之所以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传统教学“满堂灌”,学生早已厌倦被动接受式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带给学生新颖感的同时,本身就有创设趣味情境的成分在其中,更何况微课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情境氛围。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就可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知识制作成趣味性很强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使之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好地将从动画中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容易总结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化解实验教学难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的科学精神。虽然实验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重视,大多实验已经进入课堂,但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时不足的影响,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教师还是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者观看教学录像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如何既满足现实实验教学尚需求,又能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开辟更大空间?微课就发挥了作用。实践中,我们就可利微课视频进行开展,例如在“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实验中,我们知道,铁钉在不同环境中,锈蚀的过程、时间是不一样的,但都耗时长,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看到变化。传统做法就是常有两种::或学生在课上设计探究方案后,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或学生在课前设计完成实验后直接在课堂观察结果。如果此时我们引入实验型微课,教学效果则更好。我们在课前一周将学生分成了五组,按照实验要求设计,分别观察在不同环境中铁表面变化的现象,要求每组学生用手机或者其他录像设备录下每天的实验现象,再通过软件处理制作视频,课堂观看交流。由于该实验比较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所以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主得出结论,还可以对彼此的实验方法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帮助教师从反复讲解中解脱了出来,而且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微课教学短小、目标明确,直指某个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身,“哪里不会学哪里”原则,定象选择欠缺知识学习。不仅有利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快速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愉悦快乐。因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学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在自学之后,我们还可组织学生适当开展观后交流,谈收获、提疑惑,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实践中,我们可借助微课方式,将例题讲解环节制作成一段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观看视频,然后通过组内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使我们从繁重的、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起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有效落实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互联网+教育的重点行动是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的文件精神。因此,我们应将微课与化学课改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促进微课资源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使其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年,浅谈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年。
[2]季源峰,浅谈微课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新课程(教育学术),2015年。
[3]黄磊、王琦,浅谈微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