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建设德育教育体系
【作者】 彭军梅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主流教育模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思想,明确知道素质教育不单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还必须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探究
高中学习阶段,德育教育的建设和强化,必须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人明是非、懂善恶、知荣辱,使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深入人心,转化为内在道德品质和行动力。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何种接受了道德教育。因此,将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化,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促进高中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德育教育的含义入手,阐述了了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最后,指出了高中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德育教育的解析
德育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道德教育。宽泛的讲,是指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某种活动,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多数的德育教育活动来自于学校,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书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助于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高中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给予现在的德育模式更多的关注,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价值观念更具多元化,针对其特殊性,我们只有很好的对现在的教育形式及德育方面的工作建设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促使我们进行下一步更好的计划和展望。学生在高中阶段逐步确立一定的认知和行为,他们思想单纯、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弱,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影响。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使学生端正思想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助于高中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的任务具有双重性,就是教书和育人,加强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头等位置,只有道德高尚、人格健康、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成为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3.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许多岗位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标准原则,今天的教育者常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上述说法都阐述了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道理。因此,加强高中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弘扬优良传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去,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三、高中德育教育现状
1.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普遍重考试成绩轻德育教育
从当前的教育来看,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形成系统的素质教育概念,只侧重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长期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把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道德因素未能作用于考试评价系统中,这种偏废了德育教育的做法,使素质教育形成一个误区,就是德育教育无用论,这是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关键因素。
2.德育教育内容定位不合理,重视宏观多于微观
从现行的德育教育内容上来看,其教育的内容多抽象空洞的东西,德育教育的内容被定位在比较宏观的思想教育,强调是社会注主义发展路线、党的领导等,这些思想起到了大方向的指引,学生对其体会不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小,德育教育要求是自身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对身边点滴小事的态度和行为。
3.德育教育方式单一,以简单灌输为主
的德育教育渠道单一、方法简单,主要以灌输为主,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上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听的饶有兴趣,一走出校园就把这些信念抛到九霄云外,德育教育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内容,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德育教育效果不显著。
四、高中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措施
1.优化德育教育的目标
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教育目标应该符合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如教育学生要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社会基本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守住道德底线,这样的的社会化生活实践的层面才是实质上的素质教育。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因循守旧的教学观念,采取情感教育,关心学生实际生活,例如:用短信提心学生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关心慰问生病的学生等;还可以采取创新性课堂,例如:参观博物馆,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组织革命宣讲会,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等;引导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强化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德育教育是态度行为的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将道德行为训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德育教育的着眼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单是心灵的触动,更要起到感染、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达到教化人的最终目的。首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其次,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回归,提高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渗透,促进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将成绩作为一切综合评价的依据,如此评价机制是不健全的,师生测评系统应该是道德品质因素得以体现,例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行为表现应该得到表扬,并且作为评优、评先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
根据本文的论述我们发现,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校为主导,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研究德育教育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法,努力构建德育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新型人才,才能在此过程中完善自己,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思奇.道德体验在高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0,09:206.
[2]董硕.高中德育教育体系建设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2,12:20.
[3]徐福伟.高中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60-61.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探究
高中学习阶段,德育教育的建设和强化,必须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人明是非、懂善恶、知荣辱,使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深入人心,转化为内在道德品质和行动力。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何种接受了道德教育。因此,将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化,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促进高中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德育教育的含义入手,阐述了了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最后,指出了高中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德育教育的解析
德育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道德教育。宽泛的讲,是指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某种活动,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多数的德育教育活动来自于学校,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书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助于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高中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给予现在的德育模式更多的关注,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价值观念更具多元化,针对其特殊性,我们只有很好的对现在的教育形式及德育方面的工作建设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促使我们进行下一步更好的计划和展望。学生在高中阶段逐步确立一定的认知和行为,他们思想单纯、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弱,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影响。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使学生端正思想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助于高中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的任务具有双重性,就是教书和育人,加强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头等位置,只有道德高尚、人格健康、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成为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3.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许多岗位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标准原则,今天的教育者常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上述说法都阐述了道德永远是第一位的道理。因此,加强高中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弘扬优良传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去,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三、高中德育教育现状
1.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普遍重考试成绩轻德育教育
从当前的教育来看,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形成系统的素质教育概念,只侧重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长期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把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道德因素未能作用于考试评价系统中,这种偏废了德育教育的做法,使素质教育形成一个误区,就是德育教育无用论,这是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关键因素。
2.德育教育内容定位不合理,重视宏观多于微观
从现行的德育教育内容上来看,其教育的内容多抽象空洞的东西,德育教育的内容被定位在比较宏观的思想教育,强调是社会注主义发展路线、党的领导等,这些思想起到了大方向的指引,学生对其体会不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小,德育教育要求是自身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对身边点滴小事的态度和行为。
3.德育教育方式单一,以简单灌输为主
的德育教育渠道单一、方法简单,主要以灌输为主,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上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听的饶有兴趣,一走出校园就把这些信念抛到九霄云外,德育教育不能只讲形式不讲内容,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德育教育效果不显著。
四、高中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措施
1.优化德育教育的目标
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教育目标应该符合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如教育学生要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社会基本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守住道德底线,这样的的社会化生活实践的层面才是实质上的素质教育。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因循守旧的教学观念,采取情感教育,关心学生实际生活,例如:用短信提心学生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关心慰问生病的学生等;还可以采取创新性课堂,例如:参观博物馆,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组织革命宣讲会,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等;引导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强化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德育教育是态度行为的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将道德行为训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德育教育的着眼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单是心灵的触动,更要起到感染、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达到教化人的最终目的。首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其次,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回归,提高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渗透,促进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将成绩作为一切综合评价的依据,如此评价机制是不健全的,师生测评系统应该是道德品质因素得以体现,例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行为表现应该得到表扬,并且作为评优、评先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
根据本文的论述我们发现,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校为主导,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研究德育教育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法,努力构建德育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新型人才,才能在此过程中完善自己,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思奇.道德体验在高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0,09:206.
[2]董硕.高中德育教育体系建设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2,12:20.
[3]徐福伟.高中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