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名著阅读,让精神生命更丰富
【作者】 廖善金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湖村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今天,校园大阅读活动和名著阅读网上考级活动正在我县中小学中如火如荼的开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做好名著阅读指导工作呢?借助激发阅读之情、教给阅读方法、完善阅读评价机制等教育教学手段,将有助于推进学生的校园大阅读和名著阅读活动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本文对于推动校园大阅读活动,加强名著阅读指导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激发阅读之情、教给阅读方法、完善阅读评价机制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名著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名著阅读,使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之间传承,使人类文明的火炬能够世代相传。名著,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对人的成长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前,我县的“校园大阅读”和网上阅读考级,使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它让学生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世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近她,语文世界将更加精彩,我们的精神生命将更加丰富。
当我们打开一本本或精美,或简陋的名著时,我们总能被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或者构思巧妙的情节所打动。《爱的教育》、《繁星 春水》、《伊索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童年》、《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西游记》……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当我们在这些书页间写下批注与读书心得时,不也是在这些精彩的世界中漫步或者穿行吗?有淡淡的墨香与浓浓的书香相伴,我们的人生不再孤独,我们的生命充满精彩。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如何通过我们的“校园大阅读”和网上阅读考级,以及我们平时的阅读课堂把学生引导到这一个个美奂美轮的名著精彩世界呢?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有益的尝试和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之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僵化的思维影响,很多老师不敢在课堂上放手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味索然,课外阅读自然也就是“一片荒凉”。近年来,生本教育理念在我县教育界得到大家的推崇与认可,“学?导?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在各个学校全面开展,大家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要如何落实“名著阅读”,使学生“肯读”、“爱读”、“乐读”呢?我认为首先当从“激趣”入手。
1、要有情感的引导
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任何有意义的人类活动。文学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当一次情感型兼知识型节目主持人,与学生共同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体会。比如,给学生谈自己小时候阅读名著的感受,这些作品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让爱好文学的同学给大家讲述作品的精彩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自己的启发;还可以让同学们仿照课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文学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感受文学的美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在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
单纯的阅读,适于阅读的引入;但持续的阅读,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初中学生,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的转型期,他们生性活泼,好奇善思,单纯的阅读容易枯燥乏味,难以坚持。如果在名著阅读过程当中经常开展多彩的、有趣的活动,必定会使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情绪高涨,激情倍增。当他们对名著阅读情绪高涨时,他们也将乐于在这项活动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不仅要有“校园大阅读”,引导学生到新华书店和学校图书馆,去面对“茫茫的”书山学海;更要着眼于一本本具体的名著,去参加阅读考级活动;还要在语文课堂开展学生互动的小活动。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举行“让我们的青春更亮丽”演讲会;阅读《西游记》,我们开展“大话西游”故事比赛;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制道具,自导自演感兴趣的故事情节;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可以开展自编谜语猜人名活动;也可以举办作品中诗词背诵接力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名著的魅力,从而与名著建起“难以割舍”的情感。
二、传授学生阅读之法
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一对,事半功倍!”当学生爱上名著,对阅读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他们在阅读时就会显得积极主动,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时,我们老师如能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点、引导,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不至于落入读时“茫茫”,读后“昏昏”的境地。
1、阅读前的方法指导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将一些常用的、实用的阅读方法一一介绍给学生。比如对重点内容的圈点勾画,做批注法,对感兴趣的章节的精读法,对名言、警句、诗文的摘录法,了解大致内容的浏览法,精彩片段的诵读法等等。只有阅读前“明法”“知法”了,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择法”、“用法”,也只有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阅读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阅读后的方法传授
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读完一本书,这仅仅是阅读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步),至于阅后怎样来梳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一开始仍然会茫无头绪,仍然需要我们教师“授之以法”:比如可以就某一专题出一份墙报,可以就某一个触发点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制作一些读书卡片,可以对名著进行续写或者改编,可以就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写一点赏析文字,甚至还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作探究,尝试进行研究性写作。据说,南京市十三中钱熠然、夏南两位初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及现实意义》,对《西游记》作了一番颇有见地的研究,还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认可。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悉心授法,当好“导演”,学生是完全能够在阅读过后再上演一出出“好戏”,展露他们阅读才能的。
三、完善阅读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保持活动,持续巩固活动成果的有利保证。人的活动,如果缺少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肯定性的评价,其驱动力将大大减弱,并因此而影响到后续活动的热情和效果。名著阅读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令不行,有名无实,与缺乏必要的、恰当的评价手段不无关系。所以,落实名著阅读,还需要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来完善评价机制。我县教育界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推动“校园大阅读”的同时,引入网络阅读考级,使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得到强化。
1、通过语文考试引导学生阅读
虽然说我们都知道考试仅仅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也知道不能“神话”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考试的改革(哪怕只(下转第47页)(上接第24页)是改进)对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的命题人尤其是中考命题人就该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不仅要让名著阅读题拥有“一席之地”,还应十分注重试题的“水准”。既可考查对情节、人物的熟悉程度,也可考查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既可以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进行考查,也可以结合其它材料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考查。在三明市初中各年级期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及中考试题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招数”,用“考”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名著阅读。
2、通过网上阅读考级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是有差异的。分层次的阅读引导需要分层次的阅读考核。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读名著的同时,在网络上设置阅读考级活动,当学生每次阅读完一本名著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到网络上参加网上阅读考级。而同学之间阅读的差异,又促使他们你追我赶的加强阅读,提升自己的级别。允许他们阅读有差异,但竞争又给了他们适度的压力。这样,就充分的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每阅读完一本名著,就能够及时反馈自己学习的成果,因而很受学生的欢迎。
3、通过阅读评价促进学生阅读
当然适应考试绝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我们不能将阅读评价单纯理解为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某书并完成一系列网上测试题,因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阅读,势必影响其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限制其感悟思考,使之对阅读产生恐惧心理,自然也就起不到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作用。
因此,在阅读评价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着想,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兴趣、方法、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量的多少,注重评价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发表独特见解的能力。通过评价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进而对名著阅读倾注更大的热情、获得更大的收益。
阅读名著,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更可以使学生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获得终身受用的益处,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倘若我们语文教师能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把学生领进精彩的语文世界,我们又何愁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鲜活,何愁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何愁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我们说:名著,让语文世界更精彩;名著,让我们的精神生命更丰富!
参考文献:
1. 卢锋.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13、05、01;
2. 陈林林.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03、01;
3. 杨利红.分享,让阅读更精彩——关于借鉴“分享阅读”理论提高初中生阅读质量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01.
关键词:激发阅读之情、教给阅读方法、完善阅读评价机制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名著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名著阅读,使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人们之间传承,使人类文明的火炬能够世代相传。名著,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对人的成长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前,我县的“校园大阅读”和网上阅读考级,使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它让学生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世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近她,语文世界将更加精彩,我们的精神生命将更加丰富。
当我们打开一本本或精美,或简陋的名著时,我们总能被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或者构思巧妙的情节所打动。《爱的教育》、《繁星 春水》、《伊索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童年》、《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西游记》……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当我们在这些书页间写下批注与读书心得时,不也是在这些精彩的世界中漫步或者穿行吗?有淡淡的墨香与浓浓的书香相伴,我们的人生不再孤独,我们的生命充满精彩。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如何通过我们的“校园大阅读”和网上阅读考级,以及我们平时的阅读课堂把学生引导到这一个个美奂美轮的名著精彩世界呢?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有益的尝试和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之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僵化的思维影响,很多老师不敢在课堂上放手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味索然,课外阅读自然也就是“一片荒凉”。近年来,生本教育理念在我县教育界得到大家的推崇与认可,“学?导?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在各个学校全面开展,大家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要如何落实“名著阅读”,使学生“肯读”、“爱读”、“乐读”呢?我认为首先当从“激趣”入手。
1、要有情感的引导
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任何有意义的人类活动。文学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当一次情感型兼知识型节目主持人,与学生共同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体会。比如,给学生谈自己小时候阅读名著的感受,这些作品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让爱好文学的同学给大家讲述作品的精彩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自己的启发;还可以让同学们仿照课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文学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感受文学的美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在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
单纯的阅读,适于阅读的引入;但持续的阅读,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初中学生,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的转型期,他们生性活泼,好奇善思,单纯的阅读容易枯燥乏味,难以坚持。如果在名著阅读过程当中经常开展多彩的、有趣的活动,必定会使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情绪高涨,激情倍增。当他们对名著阅读情绪高涨时,他们也将乐于在这项活动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不仅要有“校园大阅读”,引导学生到新华书店和学校图书馆,去面对“茫茫的”书山学海;更要着眼于一本本具体的名著,去参加阅读考级活动;还要在语文课堂开展学生互动的小活动。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举行“让我们的青春更亮丽”演讲会;阅读《西游记》,我们开展“大话西游”故事比赛;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制道具,自导自演感兴趣的故事情节;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可以开展自编谜语猜人名活动;也可以举办作品中诗词背诵接力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名著的魅力,从而与名著建起“难以割舍”的情感。
二、传授学生阅读之法
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一对,事半功倍!”当学生爱上名著,对阅读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他们在阅读时就会显得积极主动,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时,我们老师如能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点、引导,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不至于落入读时“茫茫”,读后“昏昏”的境地。
1、阅读前的方法指导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将一些常用的、实用的阅读方法一一介绍给学生。比如对重点内容的圈点勾画,做批注法,对感兴趣的章节的精读法,对名言、警句、诗文的摘录法,了解大致内容的浏览法,精彩片段的诵读法等等。只有阅读前“明法”“知法”了,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择法”、“用法”,也只有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阅读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阅读后的方法传授
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读完一本书,这仅仅是阅读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步),至于阅后怎样来梳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一开始仍然会茫无头绪,仍然需要我们教师“授之以法”:比如可以就某一专题出一份墙报,可以就某一个触发点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制作一些读书卡片,可以对名著进行续写或者改编,可以就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写一点赏析文字,甚至还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作探究,尝试进行研究性写作。据说,南京市十三中钱熠然、夏南两位初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及现实意义》,对《西游记》作了一番颇有见地的研究,还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认可。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悉心授法,当好“导演”,学生是完全能够在阅读过后再上演一出出“好戏”,展露他们阅读才能的。
三、完善阅读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保持活动,持续巩固活动成果的有利保证。人的活动,如果缺少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肯定性的评价,其驱动力将大大减弱,并因此而影响到后续活动的热情和效果。名著阅读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令不行,有名无实,与缺乏必要的、恰当的评价手段不无关系。所以,落实名著阅读,还需要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来完善评价机制。我县教育界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推动“校园大阅读”的同时,引入网络阅读考级,使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得到强化。
1、通过语文考试引导学生阅读
虽然说我们都知道考试仅仅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也知道不能“神话”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考试的改革(哪怕只(下转第47页)(上接第24页)是改进)对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的命题人尤其是中考命题人就该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不仅要让名著阅读题拥有“一席之地”,还应十分注重试题的“水准”。既可考查对情节、人物的熟悉程度,也可考查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既可以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进行考查,也可以结合其它材料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考查。在三明市初中各年级期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及中考试题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招数”,用“考”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名著阅读。
2、通过网上阅读考级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是有差异的。分层次的阅读引导需要分层次的阅读考核。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读名著的同时,在网络上设置阅读考级活动,当学生每次阅读完一本名著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到网络上参加网上阅读考级。而同学之间阅读的差异,又促使他们你追我赶的加强阅读,提升自己的级别。允许他们阅读有差异,但竞争又给了他们适度的压力。这样,就充分的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每阅读完一本名著,就能够及时反馈自己学习的成果,因而很受学生的欢迎。
3、通过阅读评价促进学生阅读
当然适应考试绝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我们不能将阅读评价单纯理解为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某书并完成一系列网上测试题,因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阅读,势必影响其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限制其感悟思考,使之对阅读产生恐惧心理,自然也就起不到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作用。
因此,在阅读评价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着想,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兴趣、方法、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量的多少,注重评价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发表独特见解的能力。通过评价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进而对名著阅读倾注更大的热情、获得更大的收益。
阅读名著,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更可以使学生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获得终身受用的益处,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倘若我们语文教师能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把学生领进精彩的语文世界,我们又何愁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鲜活,何愁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何愁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我们说:名著,让语文世界更精彩;名著,让我们的精神生命更丰富!
参考文献:
1. 卢锋.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13、05、01;
2. 陈林林.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03、01;
3. 杨利红.分享,让阅读更精彩——关于借鉴“分享阅读”理论提高初中生阅读质量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