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周学成

【机构】 山东省莱州市玉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过程乏味、枯燥,尤其是到了初四,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训练题量的加大,“讨厌数学”,“不愿意学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为有效地根治这种现象,我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下足了功夫。
  首先,倾听心声,情理“诱”趣
  根据初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面临的中考形势,课下利用各种方法与学生交流谈心,摸清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打算等,当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倾听者的同时,就会获得学生的信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捕获学生的心再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已然成功了一半。当然,在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的同时,适时给予学生至诚至真的建议或指导,情理交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锦上添花。
  其次,定向目标,目标“激”趣
  记得有位专家曾说过:“如果把自己的学习同将来的目的和目标结合起来的话,那就会产生学习欲望并感到振奋”。数学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节数学课我都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将目标定向,考虑到学生的参差不齐,目标也是多层次的,便于每个学生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标,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享受到因达标而带来的充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后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再次,巧妙设疑,问题“引”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凡是新奇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由此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巧妙设置问题,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确定圆的条件》这一课时,设计破镜怎样重圆这一问题一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最终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最后,培养习惯,习惯“养”趣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也有同感。但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慢慢发现,兴趣和习惯还有另一种关系,那就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建立错题集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复习巩固的习惯等,如果学生都能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成就感,也会慢慢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用习惯养成兴趣,学生学数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都养成如此好的学习习惯很困难,所以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个阶段就主抓一项,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只要坚持,只要耐心,相信会有实效的。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见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大课题,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实践、探索、总结,期待自己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