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作者】 张 晓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珠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大对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视也不断加深,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学习都有重要作用,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以便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很多小学教师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小课堂外阅读的重要性浅析了课堂内外教学衔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小学语文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现代教学手段如图书馆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丰富学生的语文词汇积累,是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学习的要求
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新的时期,国家推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新课改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阅读量有了具体的规定。在小学1~2年级,规定学生要背诵和掌握≥50篇的优秀诗文作品,课外阅读量需要超过5万字,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同样需要背诵50篇以上的诗歌文章,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多阅读报纸和其它图书资料,课外阅读≥四十万字,对高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要求更高。这一具体规定也就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小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要求
小学生社会实践较少,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多,在很多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中,尤其是深层课文寓意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很多教材中的课文主要是节选的某一段,在深度和完整性方面没有一定的体系,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光从语文课本的学习中获取是不够的,要学习文章背后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需要对整篇文章及相关链接进行阅读和掌握。如在小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学习中,课文只是从名著《水浒传》整部书中截取的一小片段,而且这些文章与学生生活实际并无多大联系,包含了复杂的历史及人文因素,仅仅从课文中不能对柴进、林冲、洪教头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全面的认识,也不能对整篇文章所要变大的思想进行有效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利用课外搜集更多与课本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并对里面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做大致了解,以便在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二、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措施分析
(一)课前做好资料的收集和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考虑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能力较弱,我尝试在每学期初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份课外读物推荐计划,这份计划的制定一定要把握课内外读物的联结点。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道分享阅读的方法和收获的快乐,做到厚积而薄发。
(二)课文关键理解节点的针对式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教学前做好教学设计及学习内容安排等,鼓励学生多预习,收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这一点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同时,积极指导学生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等,或者建立班级教学资源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了解更多的教学知识提供便利。如在小学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进行了解,才能真正明白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要笨鸟先飞就能超过他人。课前资料的阅读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能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在课前预习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
(三)课堂内补充阅读
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教育部门在教材设计和编写中,会从很多的教学资源中进行筛选,选择与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相适应的课文,因此,课文本身也是质量较高的教学资源,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也是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层阅读,并试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可分为两个阅读部分。首先,初读感知过程,学生只有阅读文章,并结合课后提问来思考阅读,明白文章大意;然后,在师生初步探讨后,进行重复阅读,能口头讲述课文故事,并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意思,并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故事梗概等进行再次理解,进行故事延伸等。
(四)课后拓展阅读,积累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不仅是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中,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学习的过程,课后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延展。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及学生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知识巩固,并对于课文相关的实质进行延展阅读,在帮助学生加深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等主要途径。如在古代诗词学习中,课文中只是节选了部分古代经典诗词,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诗歌内容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很多诗歌爱好者对诗歌的需求,因此,在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对古代的诗词歌赋等进行延伸阅读,加深对古代诗歌理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古代语言知识的积淀等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学习重在对基础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不断丰富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拓展阅读,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J].基础教育论坛,2014,07(22):59-60.
[2]陈惠.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09):50-51.
[3]罗美艳.关于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若干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4(11):83-84+104.
[4]汪赛.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4.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小学语文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现代教学手段如图书馆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丰富学生的语文词汇积累,是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学习的要求
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新的时期,国家推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新课改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阅读量有了具体的规定。在小学1~2年级,规定学生要背诵和掌握≥50篇的优秀诗文作品,课外阅读量需要超过5万字,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同样需要背诵50篇以上的诗歌文章,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多阅读报纸和其它图书资料,课外阅读≥四十万字,对高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要求更高。这一具体规定也就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小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要求
小学生社会实践较少,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多,在很多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中,尤其是深层课文寓意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很多教材中的课文主要是节选的某一段,在深度和完整性方面没有一定的体系,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光从语文课本的学习中获取是不够的,要学习文章背后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需要对整篇文章及相关链接进行阅读和掌握。如在小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学习中,课文只是从名著《水浒传》整部书中截取的一小片段,而且这些文章与学生生活实际并无多大联系,包含了复杂的历史及人文因素,仅仅从课文中不能对柴进、林冲、洪教头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全面的认识,也不能对整篇文章所要变大的思想进行有效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利用课外搜集更多与课本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并对里面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做大致了解,以便在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二、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措施分析
(一)课前做好资料的收集和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考虑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能力较弱,我尝试在每学期初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份课外读物推荐计划,这份计划的制定一定要把握课内外读物的联结点。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道分享阅读的方法和收获的快乐,做到厚积而薄发。
(二)课文关键理解节点的针对式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教学前做好教学设计及学习内容安排等,鼓励学生多预习,收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这一点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同时,积极指导学生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等,或者建立班级教学资源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了解更多的教学知识提供便利。如在小学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进行了解,才能真正明白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要笨鸟先飞就能超过他人。课前资料的阅读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能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在课前预习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
(三)课堂内补充阅读
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教育部门在教材设计和编写中,会从很多的教学资源中进行筛选,选择与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相适应的课文,因此,课文本身也是质量较高的教学资源,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也是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层阅读,并试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可分为两个阅读部分。首先,初读感知过程,学生只有阅读文章,并结合课后提问来思考阅读,明白文章大意;然后,在师生初步探讨后,进行重复阅读,能口头讲述课文故事,并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意思,并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故事梗概等进行再次理解,进行故事延伸等。
(四)课后拓展阅读,积累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不仅是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中,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学习的过程,课后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延展。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及学生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知识巩固,并对于课文相关的实质进行延展阅读,在帮助学生加深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等主要途径。如在古代诗词学习中,课文中只是节选了部分古代经典诗词,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诗歌内容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很多诗歌爱好者对诗歌的需求,因此,在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对古代的诗词歌赋等进行延伸阅读,加深对古代诗歌理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古代语言知识的积淀等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学习重在对基础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不断丰富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拓展阅读,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J].基础教育论坛,2014,07(22):59-60.
[2]陈惠.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09):50-51.
[3]罗美艳.关于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若干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4(11):83-84+104.
[4]汪赛.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