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聋哑童自信心的培养

【作者】 丁明伟 王正茂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特殊教育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聋哑儿童由于听力的丧失,行为活动会受到某种局限,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加之来自周围环境发来的冷遇、歧视,甚至欺凌与侮辱,自尊心的挫伤,会加重他们自信心的丧失,产生一中负性心里,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这种相互影响,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聋哑儿童的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恢复他们的自尊心,补偿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聋童 自信心 培养 
  自信心是一个人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估计而产生的一种对自己的充分信任,对自己能力毫不怀疑的心理。心理学家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心和自信心强的儿童活泼,讨论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发言,能从容地表达思想,对学习和活动充满自信,和小朋友相处得比较好,身体健康,很少疲倦和生病;而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的儿童大多情绪低沉,害怕参加集体活动,讨论问题总是只听而不发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学习和活动缺乏信心,常表现出胆怯心理和退缩行为。聋哑儿童由于听力的丧失,行为活动会受到某种局限,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加之来自周围环境发来的冷遇、歧视,甚至欺凌与侮辱,自尊心的挫伤,会加重他们自信心的丧失,产生一中负性心里,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这种相互影响,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聋哑儿童的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恢复他们的自尊心,补偿他们的自信心。
  一、保护和恢复聋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要求得到社会、身体和他人尊重期望心理情感,尊重首先是做人的权利和尊重,聋哑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首先要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必须要充分地重视他们,其次要重设各种机会,让聋哑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才能,显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再是社会、学校要在上学、就业、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为聋童的参与创造条件。
  二、帮助聋童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缺陷
  聋哑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在自我认识上受到某种局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逐渐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产生自感行残、自愧勿如、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如果环境中再有一些嘲弄、不信任,或者歧视、欺凌,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在这方面,家长教师要逐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同时要使他们明确感觉的补偿作用,并通过榜样教育激励他们能够避短就长,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争取获得较好的成功。
  三、对聋童作出正确的评价
  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无论是谁都喜欢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其分、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能使人信心倍增,过分的活消极的、挫伤性的评判,常使人困惑、自傲或自卑,或失去信心,聋哑儿童获得的评价,多数是消极性的评价,即使是好的评价,往往也是带有叹息声的评价,这些消极的评价,都将内化而严重地挫伤聋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一方面要严格禁止社会上某些人对聋儿的嘲弄歧视现象,养成尊重和关心聋儿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在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缺陷的同时,多从积极方面去鼓励和表扬他们的任何一点小的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经常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四、提高聋童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层次水平
  动机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动力。动力因需要而产生、而激发,对聋哑儿童而言,由于生理缺陷给行动和活动带来的极限,往往使他们本来可以完成或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活动和行动表现出信心不足,出现一种“平生无大志”的、无所追求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往往停滞在较低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她们正确认识自我缺陷的同时,启发他们较高层次的需要和动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较大的贡献。
  五、通过实践检验能力,让聋童树立信心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才会信心百倍地顽强地学习和锻炼,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聋童不会相信自己还能用眼去听懂别人的说话,可是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他们尝到了甜头,也对自己有了信心,再如有的聋童特别擅长画画,可画得怎么样呢,只有让他们经过各种竞赛活动,才能够有所比较,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信心。
  六、正确认识残疾儿童是培养其自信心的关键 
  认识是行动先导,只有正确认识残疾儿童,才有可能采取符合残疾儿童特点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地培养其自信。
  6.1 “残”并不是“废”. 
  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残疾儿童。残疾儿童是正在发育中的、有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只是在生活上存在困难而不是不能生活的人,要强调的是“残”并不是“废”。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健全儿童基本一致,他们的身高、体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感知觉、记忆力、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的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进行和发展也都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一般规律。残疾儿童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6.2 帮助残疾儿童悦纳自我 
  残疾儿童难以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这往往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个体之间存在必然的差异性。残疾儿童与健康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与同班同学比较的时候,将目光放在自身的不足上,甚至将其放大,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的首要条件。作为残疾儿童一定要客观评价自我,在正视自身不足、承认自身缺陷的同时接纳自我、包容自我。 
  6.3 防止两个误区 
  残疾儿童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自轻自贱”,盲目否定自己。另一个误区就是“自暴自弃”,一味放弃自己。如何帮助残疾儿童走出这两个误区,是学校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残疾儿童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明白自我存在的意义,从而树立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微的观察,发现残疾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相应的对策,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教师应以鼓励开导为主,在不伤害残疾儿童的前提下,使得他们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状况,从而帮助其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中国特殊教育,2004,2  
  [2] 马庆发.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比较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