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教学需要生活化理念

【作者】 鲜小立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要反哺生活,我们必须要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既是数学学习本质的要求,也是新课标践行的使然。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让生活渗进课堂,渗进教材,渗进师生心间。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化理念  需要
  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理性概括。而知识无论是获得还是应用都应该是生活中进行,其最终目标是反哺生活,为生活服务。这就意味着知识的学习就必须与生活接轨。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必然要在生活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以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生活化理念在其课堂中的应用。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在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把诱思问、启发问、激趣问寓于其中,让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产生学习激情,进而主动沿着教师问题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具有良好的激趣煽情作用,故而深受教师青睐。在倡导生活化教学的今天,问题情境又被生活化,也就是用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作为问题情境生活化的素材,对问题情境进行生活包装,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乐于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就可创设问题情境,实施生活化教学。从学生感兴趣或者感到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帮助学生设计相应问题情境。生活中,学生可以见到很多轴对称图形,比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我们就可利用PPT或Flash课件向学生展示和蝴蝶相关的动态图,让学生对蝴蝶的动作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再针对刚才学生的观察,提出“你们可以从里面发现什么数学概念”的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这就是他们即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教师就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即“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一个图形,要是其可以跟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中主动将所学内容联系周边事物,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将生活中一些和数学相关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特别是与数学相关数学故事、数学伟人传奇等引入课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把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联系起来。实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内容生活化,使课堂与生活接壤,开放课堂,让生活之活水倾注教材,成为知识包装的外衣。操作时,也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把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如NBA、世界杯足球赛、男篮亚锦赛等融入其中,作为教学内容载体。在教学时我们便可选用其中一个片断的比赛场景,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调动更多学习主动投入其中,而且兴致很高,快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三、作业实践生活化 
  作业实践是学生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内化为生活技能的有效平台。作为一种训练技能的载体,传统教学把其定位在解题技能培养上,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应把它与解决生活问题作为已任,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反哺生活实践。这是我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数学学习的本质所使。作业实践有两个环境,一个在课堂,就是常言所说的巩固练习,另一个就是课后作业,这两个环境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不能按时间分得“过于你我”。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我们可设计“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学生作业实践的良好平台。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态度去观察事物,解释事物,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数学恐惧症,培养学生强烈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之后,我们可引导学生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要求学生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设计不同测量方案。之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在全班介绍几种典型方案。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让学生想到连老师都不曾想到的问题。当然,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年龄、现有知识结构和现实条件等因素,以及能不能有效开展数学活动,如是否有利于观察与实践;是否有利于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是否有利于选择与判断有效数据;是否有利于合作与交流等,这样考虑周全了,我们的作业实践才能更多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有效提升。
  总之,在数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数学学习本质的要求,也是新课标践行的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让生活渗进课堂,渗进教材,渗进师生心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让学生获得更浓的数学学习与应用的生活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曹虎林,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教师,2010年。
  [2]吴华江,初中数学生活化例题举隅[J].数学教学通讯,2006年。
  [3]王合方,让初中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