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提高初中生德育教育之策略
【作者】 陶爱萍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育教育是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重视。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所以做好班班级工作的前提是要做好德育工作。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阶段
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渗透在智、体、美和劳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学校教育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及保证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老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老师工作的重要保证。可是,就现在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并不乐观。因此,作为教育者及组织者,把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一.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生硬的教育,使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交流更有益于知识的传播,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完成学习,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一)全面掌握学生特点。初中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还有待完善。班主任是在教学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为了更好的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必须对学生加以了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形成初步的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不足之处,针对学生特点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弥补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其次教师可以加强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能够使学生不必拘束于课堂上的形式,能够真正的敞开心扉,也有助于班主任对学生多方位的了解,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家长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尊重学生个性。德育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其本质是尊重个体发展,并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促进,使其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教育不需要将学生的个体特征全部忽略,实行千篇一律的教育,将学生都培养成特定的产品。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手段,为教育奠定正确方向。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杜绝以偏概全的做法,多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关爱学生,做到人文教育。
二、德育和心理学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迈入人生的转折关键期。这时的青少年,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有的中学生持有远大的目标,学习态度好,竞争意识强;有的没有目标,生活懒散,甚至有的走上了歪门斜道乃至误入歧途。但是,又不满足于简单说教及现成结论,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固执及偏激。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很显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
中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心理多变,思想上也活跃,既轻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恶现象的侵蚀及危害。因此,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传授专业知识与陶冶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历史方面教育及当前政治形势教育想结合,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掌握运用好"无声"和"有声"的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老师并不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学生也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了,同时,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及家长产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于有心理挫伤的学生,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及时机,与学生诚恳的沟通谈心。教师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优势,体现友情和亲情的关照。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教师家访及沟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参与。但是,有很多学生极其厌烦老师作家访,怕老师"打小报告",也有的怕老师,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由此,教师要变换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沟通交流感化,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对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加强社会生活参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老师要充分发掘社会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到附近敬老院等。最后在每周一次班会上,组织学生们发言讨论,给出科学的德育评估,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下面的德育工作。每学期要组织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走进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走进附近农村,接受农村劳动教育;亲近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祭扫当地的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大大拓展了德育教育的空间,扩大了德育教育的内涵,把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紧密地联系系起来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初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而德育教育是初中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和家庭及学校的积极配合,实打实的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人生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注意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光文.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2]宋翼.初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田旺丰.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学周刊,2014(32).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阶段
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渗透在智、体、美和劳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学校教育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及保证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老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老师工作的重要保证。可是,就现在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并不乐观。因此,作为教育者及组织者,把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一.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生硬的教育,使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交流更有益于知识的传播,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完成学习,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一)全面掌握学生特点。初中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还有待完善。班主任是在教学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为了更好的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必须对学生加以了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形成初步的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不足之处,针对学生特点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弥补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其次教师可以加强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能够使学生不必拘束于课堂上的形式,能够真正的敞开心扉,也有助于班主任对学生多方位的了解,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家长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尊重学生个性。德育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其本质是尊重个体发展,并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促进,使其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教育不需要将学生的个体特征全部忽略,实行千篇一律的教育,将学生都培养成特定的产品。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手段,为教育奠定正确方向。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杜绝以偏概全的做法,多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关爱学生,做到人文教育。
二、德育和心理学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迈入人生的转折关键期。这时的青少年,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有的中学生持有远大的目标,学习态度好,竞争意识强;有的没有目标,生活懒散,甚至有的走上了歪门斜道乃至误入歧途。但是,又不满足于简单说教及现成结论,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固执及偏激。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很显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
中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心理多变,思想上也活跃,既轻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恶现象的侵蚀及危害。因此,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传授专业知识与陶冶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历史方面教育及当前政治形势教育想结合,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掌握运用好"无声"和"有声"的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老师并不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学生也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了,同时,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及家长产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于有心理挫伤的学生,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及时机,与学生诚恳的沟通谈心。教师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优势,体现友情和亲情的关照。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教师家访及沟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参与。但是,有很多学生极其厌烦老师作家访,怕老师"打小报告",也有的怕老师,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由此,教师要变换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沟通交流感化,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对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加强社会生活参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老师要充分发掘社会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到附近敬老院等。最后在每周一次班会上,组织学生们发言讨论,给出科学的德育评估,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下面的德育工作。每学期要组织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走进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走进附近农村,接受农村劳动教育;亲近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祭扫当地的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大大拓展了德育教育的空间,扩大了德育教育的内涵,把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紧密地联系系起来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初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而德育教育是初中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和家庭及学校的积极配合,实打实的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人生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注意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光文.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2]宋翼.初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田旺丰.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学周刊,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