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浅析

【作者】 赵洪燕 彭 伟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逐步向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教育,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充分利用课文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立德树人”等四个方面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   立德树人 创新精神 民族地区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逐步向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呢,在实践和摸索的探究过程中,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是激荡在祖国上空的不朽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是认识与情感统一的教育过程。教学中,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语文教学就是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引导。例如引导学生分析《离骚》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高蹈出世的品质,同时还要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背诵默写“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有名的诗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充分利用课文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剥削压迫,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认识世界观点、方法等,都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认真体会,感悟。教学中,历史背景的简介,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教材,教师要及时引导,很好的把握。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立德树人  
  养健康人格,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知识;二是能力。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载体,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关汉卿、汤显祖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 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典型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例如,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语文教师运用教材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立德树人  
  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抓住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践行新课改理念,结合陶行知先生的“语文就是生活”的思想,把语文教学带入到生活中,一缕春风便吹进了学生心中的那片绿地,学生在这片绿野上自己耕耘、劳作、收获,体验成功,体验收获,体会快乐。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学生不再只坐在教室里上课,走出教室,融入自然,也是上课。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关注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性,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了他们实践的需求,让他们不再局限在听从安排的教室里,带领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公。在《“新课改下羌族乡土文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让学生由“被动”化为“主动”,让他们解开了自己手上的枷锁,大胆地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强调团队意识,积极合作,用思维的火花寻求自己的最佳状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享受过程。课题研究时,学生利用假期到网上收集神话故事资料,或是到乡村采风,到羌城聆听老人讲经,或是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把研究性学习变成乐事,是自己的假期生活和课外活动生活丰富多彩。从而,再以自己从生活实践中感悟来的独到体验指导语文学习,不仅学会了收集资料的方法,还学会了做研究工作的基本步骤和原理,把课题研究搞得有声有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品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立德树人”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口”,满腔热忱、诲人不倦,“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培养成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长远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2004年  
  2、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3、《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