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应寓“情”其中
【作者】 徐素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寓情于其中,不仅有利于激发、生成学生内心情感,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实践中,我们要创新策略,让学生置身于优美课文意境中,达到以情育人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情 情感 情境 情趣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传统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对人的教育,而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其目的就是要把语文的人文性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其德智双育,协调发展。我们知道,语文的人文性要求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通过文以载道教化人,而要达到如此目的,我们必须倾情投入与作者对话,在研读、领悟、深思、共鸣中获得对“文”的熏陶和理解,感受到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远立意。所以,语文教学应寓情其中,开展情感对话。
一、满怀激情,营造民主学习氛围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没有良好的情感氛围,是无法达到有效交流的,又特别是我们语文这样以情为根、以文为本的学科,更需要浓浓情感氛围才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感其情。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所以,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学应寓“情”于其中,甚至“情”字当先。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满怀激情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用积极的“第一印象”开启新课教学之旅。这一印象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氛围、基调、还影响着课堂教学进度、节奏,甚至还影响着学生参与效度、思维放开程度。因此,我们每次上课都应满怀激情,用积极情绪营造出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这样写到:“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我们知道,教学情境是情感教学的重要依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措施。新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主动进入文本,获得情操陶冶和情感熏陶。所以,我们不能一开课就直奔主题教学,应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创设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的心弦。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讲故事、谈奇闻、说异事、读美文、诵诗篇等方式活跃课堂,以此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歌曲、绘画、书法、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灵活地引入课堂,这些形式不但有利于激发、生成学生内心的情感,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教学使教师能够生动形象地阐释出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优美的意境中,进而融入情感,与作者、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三、激发情趣,呵护学生创新能力
情趣,即为闲情雅致的兴趣,有高雅、低俗之分。积极、健康、向上的情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保障。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兴趣,让学生用心于学习上,产生巨大学习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其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积极性,我们还需要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对其进行培养和细心呵护,使之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专注,才可能主动克服创新路上的千辛万苦。
四、升华情感,满足成功体验需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学习的动机、认知的兴趣、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又特别是成功之后产生的愉悦情感,更能持久作用于学生上进学习之心。当学生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需要时,他们就会主动努力,特别是在某个方面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就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和情感体验,不是来自别的,就是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激励性评价,当他们得到教师赏识与表扬时,如“你真肯动脑筋”、“你想的办法真是与众不同”、“说得太好了,连老师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你读的书真多,知识真丰富”、“你的思路很清晰,讲得很有条理”、“你的思考为我们拓宽了思路”等,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与教师对话的兴趣,升华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和成功愉悦。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唯有情感碰撞,方有心灵对话,才能让学生入境、用心、动情。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充满激情。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让我们带着学识和激情走进课堂吧,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激情,肯定每一个孩子的发现和创造,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获得良好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能对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产生积极情感、从而爱上语文、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董选辉,让对话引领语文课堂[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年。
[2]管长江,“情”字当先,打造诗化语文课堂[J].快乐阅读,2013年。
[3]王春英,语文课堂应“情”字当先[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情 情感 情境 情趣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传统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对人的教育,而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其目的就是要把语文的人文性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其德智双育,协调发展。我们知道,语文的人文性要求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通过文以载道教化人,而要达到如此目的,我们必须倾情投入与作者对话,在研读、领悟、深思、共鸣中获得对“文”的熏陶和理解,感受到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远立意。所以,语文教学应寓情其中,开展情感对话。
一、满怀激情,营造民主学习氛围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没有良好的情感氛围,是无法达到有效交流的,又特别是我们语文这样以情为根、以文为本的学科,更需要浓浓情感氛围才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感其情。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所以,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学应寓“情”于其中,甚至“情”字当先。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满怀激情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用积极的“第一印象”开启新课教学之旅。这一印象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氛围、基调、还影响着课堂教学进度、节奏,甚至还影响着学生参与效度、思维放开程度。因此,我们每次上课都应满怀激情,用积极情绪营造出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学习环境。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这样写到:“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我们知道,教学情境是情感教学的重要依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措施。新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主动进入文本,获得情操陶冶和情感熏陶。所以,我们不能一开课就直奔主题教学,应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创设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的心弦。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讲故事、谈奇闻、说异事、读美文、诵诗篇等方式活跃课堂,以此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歌曲、绘画、书法、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灵活地引入课堂,这些形式不但有利于激发、生成学生内心的情感,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教学使教师能够生动形象地阐释出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优美的意境中,进而融入情感,与作者、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三、激发情趣,呵护学生创新能力
情趣,即为闲情雅致的兴趣,有高雅、低俗之分。积极、健康、向上的情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保障。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兴趣,让学生用心于学习上,产生巨大学习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其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积极性,我们还需要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对其进行培养和细心呵护,使之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专注,才可能主动克服创新路上的千辛万苦。
四、升华情感,满足成功体验需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学习的动机、认知的兴趣、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又特别是成功之后产生的愉悦情感,更能持久作用于学生上进学习之心。当学生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需要时,他们就会主动努力,特别是在某个方面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就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和情感体验,不是来自别的,就是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激励性评价,当他们得到教师赏识与表扬时,如“你真肯动脑筋”、“你想的办法真是与众不同”、“说得太好了,连老师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你读的书真多,知识真丰富”、“你的思路很清晰,讲得很有条理”、“你的思考为我们拓宽了思路”等,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与教师对话的兴趣,升华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和成功愉悦。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唯有情感碰撞,方有心灵对话,才能让学生入境、用心、动情。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充满激情。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让我们带着学识和激情走进课堂吧,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激情,肯定每一个孩子的发现和创造,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获得良好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能对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产生积极情感、从而爱上语文、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董选辉,让对话引领语文课堂[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年。
[2]管长江,“情”字当先,打造诗化语文课堂[J].快乐阅读,2013年。
[3]王春英,语文课堂应“情”字当先[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