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任桂华

【机构】 山东省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学科,它是在校小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要教会一个小学生怎样去思,怎样去想,的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课堂教学是个点,学生在校时间是个面,怎样做到以点带面,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效果,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下面我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点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搞活、三股洪流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啊,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 
  1.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 
  榜样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行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榜样易于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 
  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3.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 
  英国学者麦克非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模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而要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特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与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 
  1.评价内容多项化 
  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只有教师是唯一有资格的权威评价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在消磨,热情在减退。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以往的评价方式中,往往采用"一张试卷定品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4.评价标准多层化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因此,我们没有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而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不断取得长足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推进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综观这些变化,首要问题是改变其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引领到生活化教学的主渠道上来。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2]丁万春;《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立足生活 回归生活 自主实践;《吉林教育》2013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