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陆 琛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目的,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基础上,探索与构建了基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小学美术创新型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 培养途径    
  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一、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美术活动以美为最高规范,众所周知美是一有深刻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给美术活动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在美术学习与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个性特点上发,为情所趋地创造美的形象或符号。可见,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发挥儿子童的想象与联想,锻炼并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从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的基础性和非专业性决定了中小学美术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培养的审美、道德、认知情感作为一种合力作用于创造,唤起儿童潜伏的创新动机,并在道德意志与认知情感的推动下间接地提高儿童观察的准确性,记忆的持久性,加强积极性、主动性,减少疲劳,在较为轻松愉快的适度兴奋的环境中闪现最可珍贵的想象、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将共通具体操作物化成新颖产品。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内容构成  
  (一)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不以逻辑为始,但要经逻辑整合,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以实现创新之目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逻辑思维不再是科学的专利,它与艺术思维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过程中,且相互促益,共同得以发展。  
  (二)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逻辑起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产生出大量的新思想新想法的思维方式。很多学者把发散思维能力解释为创造力,可见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最主要方式,应该受到小学美术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想象力思维的养成  
  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新课标》和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内容占了整个教学内容四分之三的篇幅,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正是基于此,对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成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育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2.培养创新精神。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  
  3.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绘画构图既可启发学生遵循法则、但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也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神气的小厨师》一课中,教师可营造厨师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戴着厨师帽,穿着厨师衣,并把各种材料制成的“食物”送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大胆拆,大胆常识尝试组合,最后请学生们体验之后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了交流,学到新的、不同的方法,开拓了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画汽车》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介绍了解汽车的功能特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汽车,有一个学生迸发出未来汽车是怎样的设想,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中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鼓励了学生大胆想象。
  (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开拓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加强审美教育。
  1.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下转第17页)(上接第82页)的东西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获取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无论他们画出怎样奇形怪状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  
  参考文献:
  1陈洁.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  
  2陈昌婷.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才智,2009(02).
  3祁国荣,论美术新课程与美术教学改革[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