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学习三部曲——生活中发现数学 体验中学习数学 实践中运用数学
【作者】 李淑花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海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教师应以新课改的精神为指导,科学合理地活用教材,在教学中不断剖新,让学生树立数学生活化意识,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并能主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不仅利于形成知识小体系,还无形中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探究欲望,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益。
关键词:发现,体验,运用,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探究欲望是课堂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而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数学教师应以新课改的精神为指导,科学合理地活用教材,在教学中不断剖新,让学生树立数学生活化意识,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并能主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益,让打造个性化高效愉悦课堂成为可能。
一、课未至,趣已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以学定教,在课前带着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结合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时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如一年级学习数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数(眼睛看见的,脑子想到的都行)。让家长有目的的送学生礼物。如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正逢春节,开家长会时让家长送给孩子两个礼物:一份人民币(10张一元,10张2元,10张5元,10张10元,……),一个表(大格小格齐全,时分秒针齐全)。跟家长沟通,赏识孩子。每周五晚上跟部分差生的家长和孩子搞一个肯德基PARTY,AA制,孩子玩,老师跟家长聊,老师跟孩子拉钩,不说一句坏话,每周至少说五个优点。学具盒的妙用。每学期的学具盒老师都收起来,分类装起来。定期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孩子,就是这部分知识缺乏生活经验,有时候是几天、一周甚至是半年。
二、课堂上,趣更浓——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无论做什么,让孩子在课堂上投入。“投入的时候,时光如水,不见日出日落;投入的时候,心情如诗,忘了天地物我”。由此看见投入的无穷魅力,为达到这个长远目标,我对学生有一个具体可行的规划:一年级:自由讲故事;二年级:名人的故事;三年级:导游;四年级:演讲(围绕一个主题,可家长帮);五年级:即兴演讲;六年级:辩论。
带着孩子带着家长在生活中走进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的应用是个难点。正好班里举办故事会,地点在某酒店,需用车运送学生。老师趁机提出问题:我们班有36人,每次运送5人,需要运几趟?学生异口同声:7趟。老师说好那我们就一趟一趟地运。剩一人怎么办?学生有的说挤一挤,有的说不行。老师适时引导:308国道就是因为加一个人不觉多,再加一个人还不觉多,前几天刚刚发生车祸,死了不少人。那怎么办呢?36÷5=7(趟)……1(人),应该是8趟。老师接着问:“你思路正确吗?请看这个问题”。37÷5=7(趟)……2(人),还是8趟。是吗?为什么?余3人呢?4人呢?5人呢?班里举办语言节。舞台没有大小,只要有足够热烈的掌声,舞台都很大。每人至少有四个观众,只要老师一鼓掌,其余人必须跟着鼓掌。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有同学说忘了带水了,老师就顺势说我们有36元的班费,5元一瓶,能买几瓶?这样让学生结合实际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感悟。
把学生自己的信息应用到课堂上。把住课堂40分钟,学生少下苦功夫。如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最厚的书,还专门做了一张证书。生1:我的书998页。记下来。生2:我的书1302页。记下来。让学生去比较去交流。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这道题我都给你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这些都怪我们自己,应该让他自己去体验,去提炼。把学习比较弱的学生的信息利用到课堂,尊重学生,都会有比较大的甚至惊人的进步。
老师善于积累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发现或听到有意义的信息就记录在小本子上。如汶川地震、奥运会、浒苔等所有的数学信息都积累下来。
想一些让学生开心又难以忘掉的办法。如计量单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就让学生采取个性化记忆办法,“米,分米,厘米,毫米”孩子级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爸爸妈妈辈的,“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爷爷奶奶辈的,并且每一级都分老大老二老三。这样,学生真的想忘都忘不掉。
面向全体,不是一句口号。课堂上不仅关注弱的、差的,也特别关注优生。优生每天和老师一起备课,把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所有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题搜集来,课堂留出5分钟让他讲。这样他上课特别认真听,他讲的时候也特希望别人认真听。
总之,就是讲求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努力达到学习了的东西想忘都忘不掉的程度。
三、课已毕,趣未尽——在实践中运用数学
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怎样巩固所学知识?计算题:一步一回头。做一步对一步,写下每一个数字都有责任。千万别多做题,做多了出错就很难改正。应用题:包括所有的文字题,必须读三遍。第一遍:用铅笔点着,把每一个字都读到脑子里。点着留下痕迹,让每一个字留在脑子里。第二遍:要在脑子里过电影,草纸为证。可画线段图、实物图、画方框等。第三遍:理清数量关系,知道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不用做多,每种题型不准超过三道,每做一道就经历这三遍。只要是画直线,必须用直尺。不论是在试卷上、作业本上还是草纸上必须用直尺。脱式计算在草稿纸上必须见到竖式。写竖式,在横线上写得数后打对钩才算写完。跟学生说:这个对钩你看得见,我看得见,可能别人看不见就行。我让每个孩子买一包A4纸,用以整理复习和实践性作业。每一单元学完后,把所有知识整理:第一块——我知道了,第二块——考考你。第一次整理后交流;复习完后,再做第二次整理,这一次必须重点突出;待所有知识学完后,做第三次整理,用最简单的方法整理,避繁就简梳理最有分量的问题。
每一个数学教师一定让学生养成应用的意识,能自觉主动并满怀热情地学有所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滴水成河、厚积薄发的过程,只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做好衔接,唱响课内外有效衔接的三部曲,就一定会让数学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学会了数学也就学会了生活,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让我们为之不断反思、实践!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培养.http://www.docin.com/p-17891303.html.
[2]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小学数学教育,2012(6):3-4.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苏联.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发现,体验,运用,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探究欲望是课堂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而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数学教师应以新课改的精神为指导,科学合理地活用教材,在教学中不断剖新,让学生树立数学生活化意识,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并能主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益,让打造个性化高效愉悦课堂成为可能。
一、课未至,趣已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以学定教,在课前带着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结合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时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如一年级学习数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数(眼睛看见的,脑子想到的都行)。让家长有目的的送学生礼物。如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正逢春节,开家长会时让家长送给孩子两个礼物:一份人民币(10张一元,10张2元,10张5元,10张10元,……),一个表(大格小格齐全,时分秒针齐全)。跟家长沟通,赏识孩子。每周五晚上跟部分差生的家长和孩子搞一个肯德基PARTY,AA制,孩子玩,老师跟家长聊,老师跟孩子拉钩,不说一句坏话,每周至少说五个优点。学具盒的妙用。每学期的学具盒老师都收起来,分类装起来。定期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不同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孩子,就是这部分知识缺乏生活经验,有时候是几天、一周甚至是半年。
二、课堂上,趣更浓——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无论做什么,让孩子在课堂上投入。“投入的时候,时光如水,不见日出日落;投入的时候,心情如诗,忘了天地物我”。由此看见投入的无穷魅力,为达到这个长远目标,我对学生有一个具体可行的规划:一年级:自由讲故事;二年级:名人的故事;三年级:导游;四年级:演讲(围绕一个主题,可家长帮);五年级:即兴演讲;六年级:辩论。
带着孩子带着家长在生活中走进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的应用是个难点。正好班里举办故事会,地点在某酒店,需用车运送学生。老师趁机提出问题:我们班有36人,每次运送5人,需要运几趟?学生异口同声:7趟。老师说好那我们就一趟一趟地运。剩一人怎么办?学生有的说挤一挤,有的说不行。老师适时引导:308国道就是因为加一个人不觉多,再加一个人还不觉多,前几天刚刚发生车祸,死了不少人。那怎么办呢?36÷5=7(趟)……1(人),应该是8趟。老师接着问:“你思路正确吗?请看这个问题”。37÷5=7(趟)……2(人),还是8趟。是吗?为什么?余3人呢?4人呢?5人呢?班里举办语言节。舞台没有大小,只要有足够热烈的掌声,舞台都很大。每人至少有四个观众,只要老师一鼓掌,其余人必须跟着鼓掌。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有同学说忘了带水了,老师就顺势说我们有36元的班费,5元一瓶,能买几瓶?这样让学生结合实际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感悟。
把学生自己的信息应用到课堂上。把住课堂40分钟,学生少下苦功夫。如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最厚的书,还专门做了一张证书。生1:我的书998页。记下来。生2:我的书1302页。记下来。让学生去比较去交流。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这道题我都给你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这些都怪我们自己,应该让他自己去体验,去提炼。把学习比较弱的学生的信息利用到课堂,尊重学生,都会有比较大的甚至惊人的进步。
老师善于积累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发现或听到有意义的信息就记录在小本子上。如汶川地震、奥运会、浒苔等所有的数学信息都积累下来。
想一些让学生开心又难以忘掉的办法。如计量单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就让学生采取个性化记忆办法,“米,分米,厘米,毫米”孩子级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爸爸妈妈辈的,“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爷爷奶奶辈的,并且每一级都分老大老二老三。这样,学生真的想忘都忘不掉。
面向全体,不是一句口号。课堂上不仅关注弱的、差的,也特别关注优生。优生每天和老师一起备课,把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所有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题搜集来,课堂留出5分钟让他讲。这样他上课特别认真听,他讲的时候也特希望别人认真听。
总之,就是讲求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努力达到学习了的东西想忘都忘不掉的程度。
三、课已毕,趣未尽——在实践中运用数学
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怎样巩固所学知识?计算题:一步一回头。做一步对一步,写下每一个数字都有责任。千万别多做题,做多了出错就很难改正。应用题:包括所有的文字题,必须读三遍。第一遍:用铅笔点着,把每一个字都读到脑子里。点着留下痕迹,让每一个字留在脑子里。第二遍:要在脑子里过电影,草纸为证。可画线段图、实物图、画方框等。第三遍:理清数量关系,知道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不用做多,每种题型不准超过三道,每做一道就经历这三遍。只要是画直线,必须用直尺。不论是在试卷上、作业本上还是草纸上必须用直尺。脱式计算在草稿纸上必须见到竖式。写竖式,在横线上写得数后打对钩才算写完。跟学生说:这个对钩你看得见,我看得见,可能别人看不见就行。我让每个孩子买一包A4纸,用以整理复习和实践性作业。每一单元学完后,把所有知识整理:第一块——我知道了,第二块——考考你。第一次整理后交流;复习完后,再做第二次整理,这一次必须重点突出;待所有知识学完后,做第三次整理,用最简单的方法整理,避繁就简梳理最有分量的问题。
每一个数学教师一定让学生养成应用的意识,能自觉主动并满怀热情地学有所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滴水成河、厚积薄发的过程,只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做好衔接,唱响课内外有效衔接的三部曲,就一定会让数学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学会了数学也就学会了生活,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让我们为之不断反思、实践!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培养.http://www.docin.com/p-17891303.html.
[2]马云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小学数学教育,2012(6):3-4.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苏联.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