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者】 胡成龙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花渔洞六盘水市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应该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心理素质;个性差异;思考能力;言传身教
一、把握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首先,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第三,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第四,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体育课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较胖,不愿动;有的学生体能差,不想动;有的学生懒,怕跑,特别是当教师站旁边看着他们训练时,显得更加紧张。根据这些心理因素,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给他们以示范和领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组织地把他们同体能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使他们多看、多思考,并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按图形跑、放音乐、接龙游戏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肯定,提高他们练习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练习的能动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给学生一定的自动选择训练项目的时间,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内容上做到一主多副,让他们更多的选择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体育活动是通过掌握各种运动技能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技能又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运动技能是否能顺利的被学生掌握,这就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逐步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特性与规律,来学习体育知识,熟悉、掌握、巩固、提高运动技能技术。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思考。在课的开始部分,可启发性地进行提问,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角色,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练习,使其对技术动作的特点加深理解,并留有深刻的印象。另外,也可利用学科间的联系,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教学时,向学生解释为何要求手臂后引缓冲接球的道理,可借用物理学中动量定理MV=Ft公式来解答。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正确语言进行讲解示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达到理解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动作结构、突出动作的重点和难点、逐步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的目的。另外,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法,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
四、重视体育学习迁移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排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扣球技术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吊球技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中一、二”进攻技术,再学“马蹄”型防守战术时就显得很容易,这种动作技能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称负迁移。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后天的生活环境对其培养和发展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动感知觉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这些丢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教师要言传更要重身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还要善于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在终身发展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不但要培养体质健康者,更要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
关键词:心理素质;个性差异;思考能力;言传身教
一、把握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首先,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第三,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第四,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体育课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较胖,不愿动;有的学生体能差,不想动;有的学生懒,怕跑,特别是当教师站旁边看着他们训练时,显得更加紧张。根据这些心理因素,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给他们以示范和领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组织地把他们同体能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使他们多看、多思考,并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按图形跑、放音乐、接龙游戏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肯定,提高他们练习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练习的能动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给学生一定的自动选择训练项目的时间,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内容上做到一主多副,让他们更多的选择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体育活动是通过掌握各种运动技能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技能又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运动技能是否能顺利的被学生掌握,这就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逐步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特性与规律,来学习体育知识,熟悉、掌握、巩固、提高运动技能技术。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思考。在课的开始部分,可启发性地进行提问,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角色,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练习,使其对技术动作的特点加深理解,并留有深刻的印象。另外,也可利用学科间的联系,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教学时,向学生解释为何要求手臂后引缓冲接球的道理,可借用物理学中动量定理MV=Ft公式来解答。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正确语言进行讲解示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达到理解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动作结构、突出动作的重点和难点、逐步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的目的。另外,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法,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
四、重视体育学习迁移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排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扣球技术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吊球技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中一、二”进攻技术,再学“马蹄”型防守战术时就显得很容易,这种动作技能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称负迁移。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后天的生活环境对其培养和发展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动感知觉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这些丢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教师要言传更要重身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还要善于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在终身发展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不但要培养体质健康者,更要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