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加强中职技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作者】 卓启兰
【机构】 广西桂林市荔浦师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当前,在技校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应准确理解技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技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创新意识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良好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意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无私的集体主义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认清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出正确合理的政治选择。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扎实贯彻文件精神,切实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2、职业素质教育
技校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核心位置,这是技校和普通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最大的区别。职业素质教育一般包括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职业学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想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办事情不思前想后、是非观念不强、纪律松散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敬业、适业、创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将来能够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树立和增强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3、创新素质教育
创新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未来世界竞争的需要,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提出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技校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用得着,更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新的先进工具并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高等职业学校,才具有吸引力,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不负时代的重托。
4、身心素质教育
技校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和社会对技校的歧视,使部分学生自卑、逆反心理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只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才能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形式,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经得起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浪潮的种种考验,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专业技能
1、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技校素质教育中,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就是人性的因素,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我们认为专业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精神价值。只重视其中一种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观点。我们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教育中,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如合理安排两类课程的比例,发挥教学主渠道的灌输作用,发挥专业课老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等。我院一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人文讲座,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启迪。
2、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
在目前的技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是不符合技校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我们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的。如在教学过程中,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考证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强化训练和考证班学习,帮助学生考取多种技能资格证书,让学生毕业时顺利获得毕业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为其就业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办学实践中精心打造实训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和生产周期,适时安排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一技多能的训练,增强就业竞争力;聘用有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
3、校内课堂教育和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师良好的素质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贯穿。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课堂教育能否充满活力,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具体表现。课外的教育是对课堂的有效补充,对课堂教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面的素质教育应将课内外教育培养有机结合,设计出培养优秀人才的整体方案。要精简课内学时,加大课外学时,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习,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所有课内教学活动中,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如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下车间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职业技术的内涵;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可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社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课外学时的设置也是技校素质教育中的有益尝试,对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有重大意义。
总之,技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技校特色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才能培育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创新意识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良好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意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无私的集体主义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认清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出正确合理的政治选择。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扎实贯彻文件精神,切实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2、职业素质教育
技校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核心位置,这是技校和普通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最大的区别。职业素质教育一般包括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职业学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想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办事情不思前想后、是非观念不强、纪律松散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敬业、适业、创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将来能够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全身心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树立和增强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3、创新素质教育
创新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未来世界竞争的需要,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提出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技校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用得着,更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新的先进工具并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高等职业学校,才具有吸引力,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不负时代的重托。
4、身心素质教育
技校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和社会对技校的歧视,使部分学生自卑、逆反心理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只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才能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形式,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经得起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浪潮的种种考验,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专业技能
1、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技校素质教育中,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就是人性的因素,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我们认为专业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精神价值。只重视其中一种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观点。我们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教育中,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如合理安排两类课程的比例,发挥教学主渠道的灌输作用,发挥专业课老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等。我院一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人文讲座,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启迪。
2、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
在目前的技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是不符合技校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我们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的。如在教学过程中,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考证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强化训练和考证班学习,帮助学生考取多种技能资格证书,让学生毕业时顺利获得毕业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为其就业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办学实践中精心打造实训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和生产周期,适时安排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一技多能的训练,增强就业竞争力;聘用有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
3、校内课堂教育和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师良好的素质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贯穿。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课堂教育能否充满活力,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具体表现。课外的教育是对课堂的有效补充,对课堂教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面的素质教育应将课内外教育培养有机结合,设计出培养优秀人才的整体方案。要精简课内学时,加大课外学时,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习,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所有课内教学活动中,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如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下车间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职业技术的内涵;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可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社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课外学时的设置也是技校素质教育中的有益尝试,对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有重大意义。
总之,技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技校特色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才能培育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