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有效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问不仅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效课堂提问 策略与方法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是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将学生注意力牵引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思考上,而且有利于引导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增添思维含量,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和学生思考,还有少数教师存在提问泛化的问题,将课堂变成了满堂问,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能动性,但学生在没有提问的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气氛沉闷,思维受到抑制,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课堂提问。
有利于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中学生一般只有25~30分钟。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专注于沿着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积极思考,那么学生就能够排除其它无关问题的干扰和影响,从而使思考的问题容易得到解决;相反,学生思维处于懈怠和松懈状态,游离于听课内容之外,思想容易开小差、分心和分神。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脑科学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提出问题,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效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研究证实,由教师引导的回答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最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开展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有利于教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罗伯特·斯莱文指出:“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之一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思维的以及怎样看待周围世界的。”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立场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了解学生的观点就不可能有井井有条地教学,就不明白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条件,更不懂得教学的主要环节。”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听课时的思维活动过程及其特点等情况,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降低实效性。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便捷途径,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教师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思维活动的特点,并据此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深浅度和难易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克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提问是高效课堂必备的条件,但并非任何提问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有效提问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下低效或无效的提问:
不当提问。有效提问是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提问,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技能技巧掌握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而进行的提问,否则基本上属于不当提问。诸如,提出不着边际的学生不知所措或不知如何思考的问题,即没有明确思维指向的提问;提出学生凭借记忆却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回答的常识性问题或是与非判断的问题,即缺乏思维含量的提问;提出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或从书本里直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即缺乏深度理解的提问;提出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思考或有可能参与思考的问题,即参与度极其有限的提问等。这些提问基本上没有学生思维活动的介入,因而不能构成学习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提出类似的不当问题。
随意提问。课前未做充分准备的随意提问虽然不排除教师因灵感突现而提出的高质量问题,但更多的问题既缺乏针对性和技术性,又缺乏缜密思考和思维含量,因而对学生来讲既没有思考的价值,又分散了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科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增强提问的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等情况精心设计出高质量的系列题目用于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或讨论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过度提问。少数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以及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误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为此他们试图通过满堂问的方式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过度提问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特别是赛课和优质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连珠炮似地向学生不停地发问、追问或转问,却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回答,或进行不需要思考的讨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是热热闹闹的,但学生并没有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或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讨论,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应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从教与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适时适当地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以克服满堂灌和避免形式主义的满堂问。
三、讲究提问的策略与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应做好以下工作:
提问对象的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既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又是高效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既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和现有基础,又要考虑他们的潜质和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要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以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既不会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不感兴趣,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失去继续思考和探讨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二是充分考虑差异性。学生现有基础、理解和接受能力、学习投入程度以及发展潜质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以便提出的问题能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或探究。否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有部分学生能够思考或有可能思考,这样就会严重挫伤其他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增强提问的目的性。合乎目的性的提问是有效的,漫无目的的盲目的提问则是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教学过程的中断。因此教师应在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三个方面的问题设计:一是从知识目标角度进行问题设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在看似无疑处设问,在易错易混出设问,在文本疑惑处设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在重难点处设问。这些问题的提出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从能力培养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如果说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的基础,那么学科能力培养和提高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应以情境化的背景材料为载体设计出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开放性程度较高的问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大胆作答,或转化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技巧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进行问题设计。“三维目标”中的第三个层级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学科课程教学的核心。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将问题置于故事和典故之中,置于实现问题的事件之中,置于价值观的转变之中,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材料信息或相互讨论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这样能够将学生内省式的自我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春风化雨般地浸润学生的心田,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的教育效果。
把握好提问的度。课堂提问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适度是最佳的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坚持适度原则,准确把握好提问的度。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密度。过于密集的提问使学生无暇思考,相反过于稀疏的提问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二是坡度。教师把握好提问的坡度,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意志努力都能够上一个新台阶,否则就会阻碍部分学生的进步。三是深浅度。提问过深,难度过大,远远超出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只会导致大多数学生无力思考,相反提问过于简单肤浅,没有思考余地,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思考。教师只有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坡度和深浅度,才能提高提问的效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提问事关学生的学习和主体精神的培养,事关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有效提问,克服目前课堂提问中业已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用于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将提问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有效课堂提问 策略与方法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是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将学生注意力牵引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思考上,而且有利于引导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增添思维含量,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和学生思考,还有少数教师存在提问泛化的问题,将课堂变成了满堂问,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能动性,但学生在没有提问的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气氛沉闷,思维受到抑制,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课堂提问。
有利于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中学生一般只有25~30分钟。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专注于沿着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积极思考,那么学生就能够排除其它无关问题的干扰和影响,从而使思考的问题容易得到解决;相反,学生思维处于懈怠和松懈状态,游离于听课内容之外,思想容易开小差、分心和分神。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脑科学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提出问题,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效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研究证实,由教师引导的回答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最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开展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有利于教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罗伯特·斯莱文指出:“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之一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思维的以及怎样看待周围世界的。”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立场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了解学生的观点就不可能有井井有条地教学,就不明白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条件,更不懂得教学的主要环节。”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听课时的思维活动过程及其特点等情况,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降低实效性。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便捷途径,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教师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思维活动的特点,并据此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深浅度和难易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克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提问是高效课堂必备的条件,但并非任何提问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有效提问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下低效或无效的提问:
不当提问。有效提问是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提问,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技能技巧掌握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而进行的提问,否则基本上属于不当提问。诸如,提出不着边际的学生不知所措或不知如何思考的问题,即没有明确思维指向的提问;提出学生凭借记忆却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回答的常识性问题或是与非判断的问题,即缺乏思维含量的提问;提出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或从书本里直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即缺乏深度理解的提问;提出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思考或有可能参与思考的问题,即参与度极其有限的提问等。这些提问基本上没有学生思维活动的介入,因而不能构成学习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提出类似的不当问题。
随意提问。课前未做充分准备的随意提问虽然不排除教师因灵感突现而提出的高质量问题,但更多的问题既缺乏针对性和技术性,又缺乏缜密思考和思维含量,因而对学生来讲既没有思考的价值,又分散了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科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增强提问的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等情况精心设计出高质量的系列题目用于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或讨论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过度提问。少数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以及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误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为此他们试图通过满堂问的方式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过度提问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特别是赛课和优质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连珠炮似地向学生不停地发问、追问或转问,却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回答,或进行不需要思考的讨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是热热闹闹的,但学生并没有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或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讨论,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应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从教与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适时适当地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以克服满堂灌和避免形式主义的满堂问。
三、讲究提问的策略与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应做好以下工作:
提问对象的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既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又是高效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既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和现有基础,又要考虑他们的潜质和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要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以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既不会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不感兴趣,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失去继续思考和探讨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二是充分考虑差异性。学生现有基础、理解和接受能力、学习投入程度以及发展潜质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以便提出的问题能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或探究。否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有部分学生能够思考或有可能思考,这样就会严重挫伤其他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增强提问的目的性。合乎目的性的提问是有效的,漫无目的的盲目的提问则是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教学过程的中断。因此教师应在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三个方面的问题设计:一是从知识目标角度进行问题设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在看似无疑处设问,在易错易混出设问,在文本疑惑处设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在重难点处设问。这些问题的提出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从能力培养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如果说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的基础,那么学科能力培养和提高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应以情境化的背景材料为载体设计出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开放性程度较高的问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大胆作答,或转化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技巧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进行问题设计。“三维目标”中的第三个层级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学科课程教学的核心。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将问题置于故事和典故之中,置于实现问题的事件之中,置于价值观的转变之中,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材料信息或相互讨论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这样能够将学生内省式的自我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春风化雨般地浸润学生的心田,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的教育效果。
把握好提问的度。课堂提问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适度是最佳的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坚持适度原则,准确把握好提问的度。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密度。过于密集的提问使学生无暇思考,相反过于稀疏的提问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二是坡度。教师把握好提问的坡度,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意志努力都能够上一个新台阶,否则就会阻碍部分学生的进步。三是深浅度。提问过深,难度过大,远远超出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只会导致大多数学生无力思考,相反提问过于简单肤浅,没有思考余地,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思考。教师只有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坡度和深浅度,才能提高提问的效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提问事关学生的学习和主体精神的培养,事关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有效提问,克服目前课堂提问中业已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用于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将提问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