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细化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
【作者】 旦木真
【机构】 西藏萨迦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细化的积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要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对其作深刻的反思。
“课堂无小处,处处皆教学”。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已深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今天,优化、细化、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暂新的研究课题,逐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亦刻不容缓。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并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现举几例与各位共享,以诱发思考。
一、教学案例再现
片断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分一分》时,发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让学生把一张纸自由地平均分成若干份,任意取其中的几份涂上阴影,并用几分之几表示出所涂阴影部分。当教师到学生间巡视指导时,有一生问:“老师,是用彩笔吗?”老师说:“对。”全班学生听到了师生的一问一答,学生们一阵忙乎:原先没有彩笔的同学翻书包、掏桌洞找彩笔,甚至没带的学生下位去向别的同学借……学生做完后教师又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同学们,有的同学涂的太稀了……这时有的学生进行了“细加工”(有的加粗、加密了),最后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把它做成了“美术作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教师的回答误导了学生,教师的一个“对”字,让学生认为给阴影部分涂色必须用彩笔,其实用什么笔也可以,只要能简单地表示出几分这几就行了。教师当时完全可以这样回答学生:可以呀。相信就能避免了一阵忙乎。新课堂要求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评价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可不恰当的、无益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还是少或无为妙。“涂色”不是重点但学生“细做”了。课堂上教师的任何一句话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慎言。
片断二:在一节数学计算教学课上,教师严格遵循了计算教学的基本模式,效果不错,他地进行完新知教学后结合学生的兴趣及教学内容设计了4道“害虫计算题”。教师用简笔画了了几笔简单地勾勒出一棵哭泣的大树,用彩色粉笔画出害虫算式,师解说“大树爷爷生病了,浑身都是虫子,老是高兴不起来,请同学们快快帮树爷爷捉虫子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捉虫子”,仿佛变成了真正的小鸟,不一会儿就有了正确的结果。老师评价道:“你们做的都真棒,我为你们而高兴。”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可接下来在下课前的二三分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愣是没有高兴起来。
为什么呀?这位老师不是上的挺有特色的吗?学生刚才的兴奋劲哪里去呢?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反思一下这一环节的处理过程:从教师用了了几笔就画出了一棵哭泣的大树,可见其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从教师用图题并茂的形式来呈现知识,也显现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之高超,确实在教材的处理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学生做题的热情上,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让学生在“捉虫子”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通过这个题目也向学生渗透了环保教育和助人为乐的情感教育。“学生愣是没有高兴起来”的症结就在一个“细”字上,教师对这一设计有始无终,少了细化、优化,试想学生帮助了哭泣的大树,治好了大树的病,而美中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把“哭脸”改为“笑脸”。失败的细节处理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为别人做事的自豪感,孩子欢乐的笑也就没有。
片断三:在一次公开课上,(使用的是外校的学生,课堂设在一个大的礼堂内,近百位教师观摩)教师告诉学生发言要用话筒,可一个男生在发言时说:“我不用话筒。”全班同学目光在老师和这个学生之间来回转移着,老师也无奈地说:“说吧。”可是学生回答的音量太小,不能保证大家都能听到……以至于学生发言时都不用话筒了。
这是一个有关教育机智的案例,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往往超越了教师的预设,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会课堂教学出现短暂的“哑火”,这需要教师“调用”自己教学经验,发挥处理教育事故的能力。用话筒的目的是让学生发言的声音变大,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正常的听到其发言的内容。当学生说出不想用话筒时,教师完全可以微笑地说:“如果你的声音够大,能让所有在场的人能听到,可以不能话筒。”既告诉话筒的作用,又能促使学生用话筒发言。
二、引发的思考
吸收内化、借鉴模仿是学习之后践行的重要方式。一个优良接穗嫁接到砧木能不能“成活”,主要取决于“穗”与“砧木”的亲合力、嫁接的技术、生成的环境。优秀教学手段、方式的移植也需要教师关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联系。
“细节决定实效,细节成就完美。”通过以上实例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常出现“创新的灵感”,教师不是缺知识,而是需要“细化”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能采用新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每堂上也能有新的、闪光的东西出现,但这些“智慧的火”花往往只是有始无终或昙花一现。“细”中见功力,教学中对细节的处理到位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的高低。作为课改阶段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点进行细化,不断地沉淀、积累,终能细出成功的、创新的课堂。
细化的积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要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对其作深刻的反思,“今日之教训,明日之经验。”反思是细化积淀的主途径,主要反思败笔之处,对教学进行再设计,作适当的假设,假设我再上这一课,我会……其次是反思教育机智中的美中不足,写出教学反思,指导以后课堂教学实践。
总之,细化永无止境,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地细化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细化、反思教学行为,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积小成大,以反思成细化,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滴为流,聚沙成塔”之获。
“课堂无小处,处处皆教学”。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已深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今天,优化、细化、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暂新的研究课题,逐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亦刻不容缓。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并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现举几例与各位共享,以诱发思考。
一、教学案例再现
片断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分一分》时,发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让学生把一张纸自由地平均分成若干份,任意取其中的几份涂上阴影,并用几分之几表示出所涂阴影部分。当教师到学生间巡视指导时,有一生问:“老师,是用彩笔吗?”老师说:“对。”全班学生听到了师生的一问一答,学生们一阵忙乎:原先没有彩笔的同学翻书包、掏桌洞找彩笔,甚至没带的学生下位去向别的同学借……学生做完后教师又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同学们,有的同学涂的太稀了……这时有的学生进行了“细加工”(有的加粗、加密了),最后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把它做成了“美术作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教师的回答误导了学生,教师的一个“对”字,让学生认为给阴影部分涂色必须用彩笔,其实用什么笔也可以,只要能简单地表示出几分这几就行了。教师当时完全可以这样回答学生:可以呀。相信就能避免了一阵忙乎。新课堂要求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评价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可不恰当的、无益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还是少或无为妙。“涂色”不是重点但学生“细做”了。课堂上教师的任何一句话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慎言。
片断二:在一节数学计算教学课上,教师严格遵循了计算教学的基本模式,效果不错,他地进行完新知教学后结合学生的兴趣及教学内容设计了4道“害虫计算题”。教师用简笔画了了几笔简单地勾勒出一棵哭泣的大树,用彩色粉笔画出害虫算式,师解说“大树爷爷生病了,浑身都是虫子,老是高兴不起来,请同学们快快帮树爷爷捉虫子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捉虫子”,仿佛变成了真正的小鸟,不一会儿就有了正确的结果。老师评价道:“你们做的都真棒,我为你们而高兴。”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可接下来在下课前的二三分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愣是没有高兴起来。
为什么呀?这位老师不是上的挺有特色的吗?学生刚才的兴奋劲哪里去呢?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反思一下这一环节的处理过程:从教师用了了几笔就画出了一棵哭泣的大树,可见其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从教师用图题并茂的形式来呈现知识,也显现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之高超,确实在教材的处理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学生做题的热情上,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让学生在“捉虫子”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通过这个题目也向学生渗透了环保教育和助人为乐的情感教育。“学生愣是没有高兴起来”的症结就在一个“细”字上,教师对这一设计有始无终,少了细化、优化,试想学生帮助了哭泣的大树,治好了大树的病,而美中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把“哭脸”改为“笑脸”。失败的细节处理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为别人做事的自豪感,孩子欢乐的笑也就没有。
片断三:在一次公开课上,(使用的是外校的学生,课堂设在一个大的礼堂内,近百位教师观摩)教师告诉学生发言要用话筒,可一个男生在发言时说:“我不用话筒。”全班同学目光在老师和这个学生之间来回转移着,老师也无奈地说:“说吧。”可是学生回答的音量太小,不能保证大家都能听到……以至于学生发言时都不用话筒了。
这是一个有关教育机智的案例,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往往超越了教师的预设,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会课堂教学出现短暂的“哑火”,这需要教师“调用”自己教学经验,发挥处理教育事故的能力。用话筒的目的是让学生发言的声音变大,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正常的听到其发言的内容。当学生说出不想用话筒时,教师完全可以微笑地说:“如果你的声音够大,能让所有在场的人能听到,可以不能话筒。”既告诉话筒的作用,又能促使学生用话筒发言。
二、引发的思考
吸收内化、借鉴模仿是学习之后践行的重要方式。一个优良接穗嫁接到砧木能不能“成活”,主要取决于“穗”与“砧木”的亲合力、嫁接的技术、生成的环境。优秀教学手段、方式的移植也需要教师关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联系。
“细节决定实效,细节成就完美。”通过以上实例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常出现“创新的灵感”,教师不是缺知识,而是需要“细化”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能采用新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每堂上也能有新的、闪光的东西出现,但这些“智慧的火”花往往只是有始无终或昙花一现。“细”中见功力,教学中对细节的处理到位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的高低。作为课改阶段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点进行细化,不断地沉淀、积累,终能细出成功的、创新的课堂。
细化的积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要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对其作深刻的反思,“今日之教训,明日之经验。”反思是细化积淀的主途径,主要反思败笔之处,对教学进行再设计,作适当的假设,假设我再上这一课,我会……其次是反思教育机智中的美中不足,写出教学反思,指导以后课堂教学实践。
总之,细化永无止境,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地细化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细化、反思教学行为,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积小成大,以反思成细化,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滴为流,聚沙成塔”之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