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作者】 王文峰
【机构】 宁夏盐池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间的教学标准和新课标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教师课堂语言得体
1、教师课堂语言准确规范。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 “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语言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严谨的科学术语来授课,确保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清,理解透彻,不出歧义。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对问题出现模糊认识,最终导致学生的不理解其本意,不会运用。三是教师在用严谨语言的同时,要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这样就使得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冗长,简捷概括。四是教师的课堂用语禁用“口头禅”。要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用口头禅不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会让学生的语言出现“口头禅”障碍。
2、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我们知道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而是近乎二者之间的口头表达的书面语(当然需用普通话表述),只有这样才让学生通俗明白,学生才会听得有滋有味。具体来说:一是解释抽象概念的语言要简约、具体、形象化(形象、有趣的例子配上恰当的语言表述)。只有这样对学生的感官富有刺激性,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对需要描述方能让学生知晓、明了的语言要精心锤炼,确保恰如其分、一针中的。数学教学如果偶尔出现几句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定会不同凡响,学生的呼声肯定盛况空前。
3、课堂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严谨的语言配上幽默、风趣的艺术“逗趣”,效果自是一般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二是可以提高激励性评价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同学心悦诚服。三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二、结合学生的“空间”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活动空间,可以是课堂活动空间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是在课外活动的课下互动交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就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我们知道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所以说让学生不但懂得数学知识,更应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方能发挥作用。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三、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1、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课堂教学讨论互动环节笔者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
2、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3、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一是对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思考,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例证。二是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在思考中找出问题、答案。三是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课堂教学的“兴趣”小组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就是“兴趣”小组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划记,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兴趣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综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堂语言得体
1、教师课堂语言准确规范。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 “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语言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严谨的科学术语来授课,确保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清,理解透彻,不出歧义。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对问题出现模糊认识,最终导致学生的不理解其本意,不会运用。三是教师在用严谨语言的同时,要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这样就使得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冗长,简捷概括。四是教师的课堂用语禁用“口头禅”。要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用口头禅不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会让学生的语言出现“口头禅”障碍。
2、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我们知道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而是近乎二者之间的口头表达的书面语(当然需用普通话表述),只有这样才让学生通俗明白,学生才会听得有滋有味。具体来说:一是解释抽象概念的语言要简约、具体、形象化(形象、有趣的例子配上恰当的语言表述)。只有这样对学生的感官富有刺激性,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对需要描述方能让学生知晓、明了的语言要精心锤炼,确保恰如其分、一针中的。数学教学如果偶尔出现几句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定会不同凡响,学生的呼声肯定盛况空前。
3、课堂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严谨的语言配上幽默、风趣的艺术“逗趣”,效果自是一般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二是可以提高激励性评价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同学心悦诚服。三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二、结合学生的“空间”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活动空间,可以是课堂活动空间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是在课外活动的课下互动交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就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我们知道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所以说让学生不但懂得数学知识,更应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方能发挥作用。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三、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1、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课堂教学讨论互动环节笔者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
2、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3、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一是对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思考,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例证。二是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等,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在思考中找出问题、答案。三是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课堂教学的“兴趣”小组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就是“兴趣”小组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划记,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兴趣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综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