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
【作者】 高 刚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因而在实施难点突破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所采用的相应办法。一直以来,采用何种突破方法才能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众说纷纭。根据地理教学一线的经验,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地理教学实例总结归纳出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激励法、演示法、、复习法等常用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 难点 突破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激励法。
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结果反倒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
例如,在学习地方时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在处理上一般采用分散难点的突破方法,将整个知识细化为多个小知识: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的确定;区时的确定;跨时区时间的变化;跨经线时间的变化;日期的变更;跨时区长途旅行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掌握了时区的划分是一个进步,掌握了中央经线又是一个进步,会计算别的时区的区时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还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言来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来完成整个知识的学习。
二、例证法。
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富含哲理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演示法。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静止的、平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想象,容易理解的动态的、立体的、具体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能力,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演示实验的进行我们既可以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具,也可以利用电子多媒体手段,甚至身边常见的书本、粉笔、课桌在有心人的手中都可以变成极好的演示工具。
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建立空间模型,学生也难以想象褚结论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用手让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然后分别将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对准学生让其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再如,黄赤交角的产生,虽然书上有简图,但不够立体,学习中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此时可以利用flash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在演示动态效果方面的强大功能,要比教师用语言描述外加手势形象的多。通过比较,使用课件演示的班级普遍对黄赤交角的形成等问题掌握较好。
又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到教学工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或向下凹,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形状,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斜与向斜的区别来。
四、联系法。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五、复习法。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往往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关联较大,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处理的时候就会难上加难。往往在教学中形成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的局面。此时与其追求教学进度,不如先“磨刀”后“砍柴”,花些时间来复习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三圈环流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个难点,在进行新课前,先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再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能“一路通行无阻”。
以上方法只是我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常用方法,认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您的斧正,同时相信在难点突破这个问题上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等待着广大的地理教师去发现去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学 难点 突破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激励法。
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结果反倒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
例如,在学习地方时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在处理上一般采用分散难点的突破方法,将整个知识细化为多个小知识: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的确定;区时的确定;跨时区时间的变化;跨经线时间的变化;日期的变更;跨时区长途旅行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掌握了时区的划分是一个进步,掌握了中央经线又是一个进步,会计算别的时区的区时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还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言来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来完成整个知识的学习。
二、例证法。
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富含哲理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演示法。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静止的、平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想象,容易理解的动态的、立体的、具体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能力,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演示实验的进行我们既可以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具,也可以利用电子多媒体手段,甚至身边常见的书本、粉笔、课桌在有心人的手中都可以变成极好的演示工具。
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建立空间模型,学生也难以想象褚结论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用手让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然后分别将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对准学生让其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再如,黄赤交角的产生,虽然书上有简图,但不够立体,学习中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此时可以利用flash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在演示动态效果方面的强大功能,要比教师用语言描述外加手势形象的多。通过比较,使用课件演示的班级普遍对黄赤交角的形成等问题掌握较好。
又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到教学工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或向下凹,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形状,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斜与向斜的区别来。
四、联系法。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五、复习法。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往往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关联较大,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处理的时候就会难上加难。往往在教学中形成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的局面。此时与其追求教学进度,不如先“磨刀”后“砍柴”,花些时间来复习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三圈环流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个难点,在进行新课前,先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再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能“一路通行无阻”。
以上方法只是我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常用方法,认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您的斧正,同时相信在难点突破这个问题上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等待着广大的地理教师去发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