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271”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的实践运用

【作者】 秦国华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71”高效课堂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这一环节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从它占用课堂时间还是对整体班级成绩的提高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和管理学习小组的方法
  1.建立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在一个班级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等,做到各个学习小组均衡发展,优势互补。一个班级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按照1~8进行编号,每小组分对面两排坐,1、2号对面中间坐,3、4号对面中间坐,5、6号对面中间坐,7、8号对面两边坐,目的是便于学生组内交流,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即所谓的“兵教兵”,通过组内合作学习提高成绩。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小组成员的组成,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都应当有能够充当老师角色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一要能够组织管理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在小组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学生愿意听从学习组长的安排,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比如按照教师的布置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安排本组成员进行交流展示。同时这个组长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基础要相对较好,要能够帮助本组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其二就是要关注小组的各个成员的个性差异,在一个小组中既要有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要有性格外向、善于表现的学生,即注重性格的优势互补,以保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在小组内部交流与小组之间交流时不至于出现无人敢说的现象。在这样的氛围中,原先可能比较内向、胆怯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推动整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水平和活动效率的提高,最终使整个班级的各个学习小组水平得到提高,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必然是高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高效的。
  2.高效的管理学习小组的方法。首先,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比如在其他学生进行发言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不要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发言结束的时候,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回答,不能嘲笑挖苦;其次,制定奖惩措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展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设计小组学习考评表,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做好记录,对本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比如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之间的讨论、能否积极主动地去交流发言、能否遵守课堂学习纪律等等。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表现要每天上墙公示,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每节课上的表现,最后要把这种评价纳入到学期末学生的综合考评中,这也正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关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要求。要定期地奖励,比如以周为单位,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个人设立明星学习小组和明星个人,并将这种荣誉称号做成奖励红旗放在学习小组的桌上,这对学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让先进更先进,先进带后进,形成你追我赶、比超敢拼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不断进步。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定期地与其沟通,了解其想法,并帮助他克服在学习中的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合理调控
  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合理调控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实现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
  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老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收集的材料中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辩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性地启示,给他们“航标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比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的讨论中,促进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以外,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是他们讨论小组中的一分子。比如在《中国的民族》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学生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决不代劳。无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变化,始终是“平等中的首席”,都要始终坚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以及解释评价自己思维结论的权利。
  三、建立良好的小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高效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讲求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汇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为例,进行小组合作高效学习评价。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主要看小组成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分工是否与学生本次学习的个人能力吻合,每个成员参与各自任务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得出结论。若这些方面都能顺利过关,则给予本小组满分鼓励。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观察在完成自己的特定任务时,是否快速而准确。比如每个组员是否都积极参与,组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否科学、有序地进行,小组长凝聚力强弱,在合作中是否有创新性的表现等。这些都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只有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调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安排及个人参与时的表现。
  “271”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高效实践,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一是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的方式明显转变。二是学生掌握了合作探究方法,合作能力明显增强。三是科学素养明显提高。四是学生相互了解,关系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