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作者】 郝际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小学数学教育只有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义。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以实现“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发探索欲望
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先问学生:“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的场面。”这时,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例如:在教学《统计中的平均数》一课教学时,教师结合学校里开展的踢毽子比赛,呈现了教师对班上两位踢毽子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测试的成绩统计(如下表)请学生帮教师挑选一名同学去参赛,这时,学生中很快形成两派,分别要派A生与B生去参赛。有学生提出用总数进行比较;代表A生的要B生再踢一次,再进行比较;代表B生的要A生去掉一次,再比较,更有的要A生去掉最多一项进行比较。一时之间,全班上下争执不下,教师就在学生互不相让的争执之中,轻轻插入一句:“怎样才能使其他人心服口服呢?就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的知识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需要新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步入理性思考。当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对新知识的渴望如滔滔江水遇到了拦河大坝,闸门一开,学生的思维便会欢快地向前奔腾。
二、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实现自主探索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用生活中的事物,实现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第三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几天挖完。”在教学时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2块,2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3块,实际几天吃完?”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2.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领悟数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的大小。下一步,我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我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我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有多大?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学生们一看到木架都不约而同地叫起来“哗”很大啊!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又我提出:同学猜一猜,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以装进多少个六年级的同学?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有的说10个人、有的说12个人、更有的说20个人……为了证明确实人数,我现场请一些学生一个个有序地钻进木架里面。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学生学情高涨。结果一出,同学们都非常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能钻进15位六年级学生。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三、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以致用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这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位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练习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发探索欲望
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先问学生:“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的场面。”这时,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例如:在教学《统计中的平均数》一课教学时,教师结合学校里开展的踢毽子比赛,呈现了教师对班上两位踢毽子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测试的成绩统计(如下表)请学生帮教师挑选一名同学去参赛,这时,学生中很快形成两派,分别要派A生与B生去参赛。有学生提出用总数进行比较;代表A生的要B生再踢一次,再进行比较;代表B生的要A生去掉一次,再比较,更有的要A生去掉最多一项进行比较。一时之间,全班上下争执不下,教师就在学生互不相让的争执之中,轻轻插入一句:“怎样才能使其他人心服口服呢?就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的知识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需要新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步入理性思考。当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对新知识的渴望如滔滔江水遇到了拦河大坝,闸门一开,学生的思维便会欢快地向前奔腾。
二、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实现自主探索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用生活中的事物,实现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第三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几天挖完。”在教学时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2块,2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3块,实际几天吃完?”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2.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领悟数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的大小。下一步,我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我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我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有多大?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学生们一看到木架都不约而同地叫起来“哗”很大啊!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又我提出:同学猜一猜,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以装进多少个六年级的同学?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有的说10个人、有的说12个人、更有的说20个人……为了证明确实人数,我现场请一些学生一个个有序地钻进木架里面。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学生学情高涨。结果一出,同学们都非常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能钻进15位六年级学生。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三、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以致用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这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位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练习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