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做一个拥有好心境的教师——《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读后感
【作者】 陈谋东
【机构】 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寻寻觅觅于图书室的书柜间,一本名叫《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轻轻抽下,浏览目录,发现很有趣,书的章名用数字命名:一个故事,两个十年,三次创新,四层足迹,五步历程,六次梦圆,七次触动,八种心境,20天国外经历,N种感恩。
一个雨季的星期天,打开朱良才老师的《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读着读着,不忍释卷,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237页。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的理论术语,阐释道理时,总是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启迪读者,引人深思。朱良才,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高考落榜生,随即成了乡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一路走来,如今已是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看他的成功,没有多少偶然性,更多的是必然性。既惊叹于他的神奇,又觉得他的成功并不神秘。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他的成功,源于他对教育事业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源于他不停地学习,不停地研究,不停地反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心境。
观照当下我们的心境,默默无闻者有之,脚踏实地者有之,职业倦怠者有之,终日抱怨者有之,烦躁暴怒者有之。像朱良才老师这样的心境者,当然是凤毛麟角了。于是,我们真的要向这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学习了。
在《八种心境》这一章中,他分述了八种心境:喜欢,快乐,执著,心静,真爱,目标,超越,三十七度二。稍作梳理,不难发现,他的这八种心境,可以归纳为三大块:他从喜欢干教师,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到真爱教育这一份事业,拥有三十七度二的教育激情;在教育工作中,他始终有目标,并执著于目标的实现,最后完成了超越自己的梦想;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教研工作,他一直能处在心静的状态。
朱老师是1985年参加工作的最后一批民办教师,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37.5,面对高考的失利、命运的不公也曾抱怨过、沮丧过,但工作之后,表现的是“我对我的工作充满着无限的喜爱之情,只有喜欢占上风,我们才能用阳光的心态去做事,才能真正成就自己”。(122页)作为教师,我们绝大多数一辈子都从事这种工作,工作的时间也占去了我们人生的小半辈子。如果我们人生的小半辈子陷入一种不喜欢的甚而痛苦、麻木的工作状态,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对于一届届的学生,又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
诚然,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上的很多行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的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教室、家里、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许多老师丧失了激情。更不必说,岗位聘用、晋级、评优等激烈竞争,种种纠结让很多同行在工作中处于一种万般无奈的状态。而朱老师认为,“我们的快乐不能受外界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因为工资低就不快乐;也不能因为压力大就不快乐;更不能因为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就不快乐;我们要真正快乐面对生活,面对我们的事业。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有声有色起来。”(129页)
如果说,最初的喜欢带有新鲜的色彩的话,那么,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谈不上对教育的真爱的。20多年来,朱老师把最初对教师工作的喜欢化作对教育事业的真爱,这源于他的人生信条:“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卓越人生的开始。”(138页)因为怀着对自己事业的真爱,朱老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乐此不疲。他其实一直在享受自己的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数学无非是一串串的数字和字母,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绞尽脑汁的计算,但朱老师说,“如果数学老师没激情,那么他的数学课就是冷冰冰的,没有温度的”。(156页)这与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大相径庭。朱老师呼吁,没有温度的教育,就是没有激情的教育,结果是苍白无力的。“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这片教育热土,我敢肯定地说,我的碑文上肯定会出现这样一行字——‘教育三十七度二的倡导者’。”(158页)
朱老师谦虚地说:“我算不上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敢肯定地说:我是一个执著的‘一根筋’的人。我从一开始就认准了教科研这条光明大道,我要一直走下去,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我自己。”(134页)朱老师如此执著于自己的工作,这与他有明确的目标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有了一定的目标并能实现它,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显得更有价值。他的目标很明确,他善于化大为小,把大目标切割成一个个短期的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再设计下一个或两个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有了短期目标的实现,才使得他有恒久的动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字典里也许没有了“目标”二字,我们要么浑浑噩噩,要么自我局限,作茧自缚,甘愿做井底之蛙。又有很多老师目标太大,好高骛远,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标无法实现,随后便自暴自弃,偃旗息鼓。所以我们要向朱老师学习,目标稍微下调一点,脚踏实地一点,尽自己所能而为之。试想,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能依靠兴趣和自己每天的执著坚持,成功也一定会到来的。
朱老师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跟他持之以恒的心静不无关系。他在事业上是有“野心”的,他想当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想当齐鲁名师、年度创新人物,想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但为了这些野心,从教学之初,他就静下心来去学习、研究、积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益的事情。他知道,与其一天天等待、抱怨还不如脚踏实地奋斗一秒。
面对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要静下心来是不容易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静下心来。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搞教科研,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和自己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只有静下心来,你才会发现自己是在享受生活;只有静下心来,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静下心来,你才会化解很多工作中的不良情绪,解开平日工作生活中解不开的心结。
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封面图片又深深地吸引着我: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两边是绿色的肥沃的田野,远方是茂密浓荫的树,这使得小路望不到尽头。这是不是有这样的寓意,只要你耕耘在教育之路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的一定是累累的果实。保持好心境,你想走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因为远方的美景在召唤着你。
一个雨季的星期天,打开朱良才老师的《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读着读着,不忍释卷,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237页。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的理论术语,阐释道理时,总是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启迪读者,引人深思。朱良才,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高考落榜生,随即成了乡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一路走来,如今已是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看他的成功,没有多少偶然性,更多的是必然性。既惊叹于他的神奇,又觉得他的成功并不神秘。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他的成功,源于他对教育事业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源于他不停地学习,不停地研究,不停地反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心境。
观照当下我们的心境,默默无闻者有之,脚踏实地者有之,职业倦怠者有之,终日抱怨者有之,烦躁暴怒者有之。像朱良才老师这样的心境者,当然是凤毛麟角了。于是,我们真的要向这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学习了。
在《八种心境》这一章中,他分述了八种心境:喜欢,快乐,执著,心静,真爱,目标,超越,三十七度二。稍作梳理,不难发现,他的这八种心境,可以归纳为三大块:他从喜欢干教师,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到真爱教育这一份事业,拥有三十七度二的教育激情;在教育工作中,他始终有目标,并执著于目标的实现,最后完成了超越自己的梦想;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教研工作,他一直能处在心静的状态。
朱老师是1985年参加工作的最后一批民办教师,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37.5,面对高考的失利、命运的不公也曾抱怨过、沮丧过,但工作之后,表现的是“我对我的工作充满着无限的喜爱之情,只有喜欢占上风,我们才能用阳光的心态去做事,才能真正成就自己”。(122页)作为教师,我们绝大多数一辈子都从事这种工作,工作的时间也占去了我们人生的小半辈子。如果我们人生的小半辈子陷入一种不喜欢的甚而痛苦、麻木的工作状态,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对于一届届的学生,又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
诚然,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上的很多行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的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教室、家里、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许多老师丧失了激情。更不必说,岗位聘用、晋级、评优等激烈竞争,种种纠结让很多同行在工作中处于一种万般无奈的状态。而朱老师认为,“我们的快乐不能受外界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因为工资低就不快乐;也不能因为压力大就不快乐;更不能因为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就不快乐;我们要真正快乐面对生活,面对我们的事业。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有声有色起来。”(129页)
如果说,最初的喜欢带有新鲜的色彩的话,那么,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谈不上对教育的真爱的。20多年来,朱老师把最初对教师工作的喜欢化作对教育事业的真爱,这源于他的人生信条:“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卓越人生的开始。”(138页)因为怀着对自己事业的真爱,朱老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乐此不疲。他其实一直在享受自己的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数学无非是一串串的数字和字母,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绞尽脑汁的计算,但朱老师说,“如果数学老师没激情,那么他的数学课就是冷冰冰的,没有温度的”。(156页)这与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大相径庭。朱老师呼吁,没有温度的教育,就是没有激情的教育,结果是苍白无力的。“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这片教育热土,我敢肯定地说,我的碑文上肯定会出现这样一行字——‘教育三十七度二的倡导者’。”(158页)
朱老师谦虚地说:“我算不上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敢肯定地说:我是一个执著的‘一根筋’的人。我从一开始就认准了教科研这条光明大道,我要一直走下去,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我自己。”(134页)朱老师如此执著于自己的工作,这与他有明确的目标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有了一定的目标并能实现它,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显得更有价值。他的目标很明确,他善于化大为小,把大目标切割成一个个短期的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再设计下一个或两个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有了短期目标的实现,才使得他有恒久的动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字典里也许没有了“目标”二字,我们要么浑浑噩噩,要么自我局限,作茧自缚,甘愿做井底之蛙。又有很多老师目标太大,好高骛远,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标无法实现,随后便自暴自弃,偃旗息鼓。所以我们要向朱老师学习,目标稍微下调一点,脚踏实地一点,尽自己所能而为之。试想,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能依靠兴趣和自己每天的执著坚持,成功也一定会到来的。
朱老师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跟他持之以恒的心静不无关系。他在事业上是有“野心”的,他想当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想当齐鲁名师、年度创新人物,想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但为了这些野心,从教学之初,他就静下心来去学习、研究、积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益的事情。他知道,与其一天天等待、抱怨还不如脚踏实地奋斗一秒。
面对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要静下心来是不容易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静下心来。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搞教科研,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和自己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只有静下心来,你才会发现自己是在享受生活;只有静下心来,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静下心来,你才会化解很多工作中的不良情绪,解开平日工作生活中解不开的心结。
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封面图片又深深地吸引着我: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两边是绿色的肥沃的田野,远方是茂密浓荫的树,这使得小路望不到尽头。这是不是有这样的寓意,只要你耕耘在教育之路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的一定是累累的果实。保持好心境,你想走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因为远方的美景在召唤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