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 余秀华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朗读教学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如何提高朗读质量,笔者认为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加强朗读指导,搞好朗读评价,努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故本文在分析朗读其自身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微如何继承朗读教学的途径,以求对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领域上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朗读;作用;教学;创新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所谓朗读,就是出声地读,是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互沟通,眼、耳、口、脑并用,所以,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阅读训练。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朗读”一直为众多教育家所青睐,尤其在儿童教育领域,更成为其教育的主要方式。我们不妨再从古代蒙养教育谈起(古代蒙养教育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小学阶段),从教材和教法的特点来研究一下朗读在当时的地位。
  (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朗读对于理解文意的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首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比抽象思维能力强得多,因而,要达到对文章的理解,最好的途径就是对文章的直接感受,而不是理性分析。这种直接感受的最好形式就是读,大声地读。越读就能理解得越透彻,也就越容易感染;感染越深,便越能读出感情;而越投入感情,则越能感同身受,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立场,从而培养其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品味的能力。
  2、朗读对于表达的作用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无论哪一种表达,都需要用词准确、生动、语句连贯,内容具体。这一切都要以语言积累为基础。
  小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以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手成章。”如果真能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说明课文作者的语言已经顺利地进入学生的口语,学生已能合格地充当作者的代言人为作者代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口语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顺应”,接受作者规范语言的改造,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二)小学朗读指导的创新
  1、情景激发欲望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样,读出的情感才是真挚自然的。启发,还要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形象,能够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画面,只有这样,朗读的感情才是自然的流露。
  2、讲读有机结合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在讲读课文中进行,做到讲和读的有机结合。例如对教材的重点段落,经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以后,就可以指导朗读,及时的朗读课文,对理解全篇文章会有很大的帮助。
  3、想象激发情感
  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三)小学朗读形式设计的创新
  古人读书,并没有什么“花样”,一般的先生也不善于引导,所以,他们只能大声诵读,或是低声吟咏,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
  而现代教育中,我们可用的手段则要丰富得多。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努力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1、颇受欢迎的分角色读
  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用讨好,凶狠的语调来读出狼的狡猾,凶恶,用轻声轻语来表现山羊的善良机智。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因此也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激烈的赛读。
  现代的教师还应当擅长运用竞争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简单的一句“看谁读得最好!”能使学生更加跃跃欲试。
  可以采取老师和学生的比较。比如读课文《画杨桃》的课文中父亲叮嘱的那句话以及老师说得那几句话。如果我们先让学生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长辈对晚辈说话的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我们老师就要读了,当我们读完的时候,然后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的好,好在那里?"学生都会毫不犹豫的的说:"老师读的好。"那我们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
  也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这种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及朗读的能力提高也特别快。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几千年来,正是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