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作者】 王 健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首阳山贵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
  一、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1.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提倡“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三不”,即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长辈。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采用四个“激励法”(即设置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2.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桥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下面就是一创设探索情境的课例: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各画几个周长是20厘米、长和宽是整厘米数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然后提供每人一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量出自己所画长方形的面积,并填好如下记录表:






  我发现,有的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摆;有的是横着放几个,竖着放几个,然后乘出面积;有的则直接量出它们的长和宽,算出面积。整个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心理水平,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学习新知。
  二、教会自主学习方法
  1.导“读”——培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阅读的方式一般有三种:①预读。通常用于课前预习,即“先学后教”,学生超前自学,了解教材基本内容:如公式、法则、运算、基本概念及关键的语句,发现知识的可疑点,注上适当的记号。提供导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导写预习笔记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想提出的问题记下来,以便教师授课时有的放矢,精讲多练;②精读。一般用于课上或课后进行,即在教师讲解、点拨基础上,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瞻前顾后,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深入思考,窥探书中的要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③串读。一般用于复习阶段,即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疑难处,要求学生串联阅读某一章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线组成知识网,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启“思”——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教学生思考,从四个方面着手:①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②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③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如: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从变中求活,从变中寻求方法;④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上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我先出示:“某班有学生6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而后设问:“你们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的, 这一条件的?”接着问“试一试,看看哪位‘小一休’方法多?”最后教师小结激思:从这一道题你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学法。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变通性,同时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自悟学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善“问”——强化自主学习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悬念、导谬、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递进等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心理障碍,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4.会“说”——提高自主学习的延续性。
  首先要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师生切磋、大组交流、全班共议等等,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注重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灵活性和全面性。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叙述,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优化自主学习评价。
  1.从教师评价角度看,应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首先,制约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与学习新知识经验水平;学习新知识所需要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方式。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分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要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应对每个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到位;其次,评价应及时准确,褒贬有度。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切不可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或冷嘲热讽式的“劣性”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挫伤学生的自尊。”
  2.从学生评价角度看,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①提出学习目标,学生依据目标进行自我评价;②把握自我评价时机,如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巩固练习环节;③教给学生自评、互评方法,如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结论评价,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性质进行条件评价等;④提供自我评价形式,如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小组对辩、师生对辩、互查等。
  总之,自主学习过程,必须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灵活地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既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克服学生的盲目自信,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