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做班级建设的策划人
【作者】 陈 叶
【机构】 贵州省长顺县交麻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班级管理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细胞,班级管理的优劣直接映射出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一所学校要做到班级管理规范化、统一化,在统一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可见,班主任工作极为重要。班主任工作是一件很繁琐的细微工程,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其实,我们不能把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分割来理解和处理,课堂才是发挥班主任工作的最大阵地。
一、养成教育不可或缺
1、课前养成教育
小学教育离开了养成教育就纯粹是压迫教育。农村孩子入学前,没有进过幼儿园、学前班。上课了,有很多孩子还不知道上什么课,没有进入状态,桌面上乱糟糟,老师上课效果绝对不会好。我的做法是,和本班所有科任教师统一要求,在自己的课完成后,提示下节是什么课。课前,把课本、学具整齐摆放在课桌的左右两角,其它无关书籍放进桌箱里,然后,把手平放于桌面,闭目半分钟后才开始上课,只要有一个人精力不集中都不能开课。小学低年级只需坚持一个学期,课前的养成教育基本成型。这样的养成教育一旦形成,上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有的老师顾虑,上课时间不够用。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花时间在孩子的养成教育上,比花在给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补课效果好得多。真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工”。
2、相互倾听的养成教育
倾听是上好一堂课、学好一种技能的关键所在。要孩子养成倾听习惯,并不需要强制。上课时,某个时段某个学生发言后,找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学生重复一遍,给予鼓励。再找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再重复刚才的知识点。我一般的做法是,找距离较远的学生来重复,这样可以鞭策首先发言的学生声音要响亮,二来可以训练孩子们在倾听时养成全体安静的习惯。低年级的发言积极性是很高的,有的孩子根本没有经过思考也发言了,这时,不仅可以培养大家的倾听习惯,还能训练孩子倾听的同时培养孩子辨析的思维习惯。谁的发言不够准确,为什么。一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这时,多让他复述知识点,提醒他去发现别人发言时的漏洞。注重培养学生耐心听一句完整的话,在别人说话时不插嘴,听懂了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倾听习惯的养成,正式标志着孩子们懂得了尊重别人。
二、建立多元化鼓励方式
心理学调查表明,一个有情感的人都需要鼓励,动物也非常需要奖励。驯兽师、训犬师就是利用奖励原则去训练的。人何尝不是?所以说,教育更多的需要鼓励再鞭策,而不是一味地比较、责怪、压迫。我的班上有个天生发育不全的残疾女孩,不能参与课间任何的体育活动。每天课间操,她就坐在教室门口,看守教室。学期结束,我给她颁发了一份荣誉“班级贡献奖”。每个月,我都要问大家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为班上做了些什么?”写出来,让大家来评价和评比。每学期末,我都要在班级中分类设置许多奖项,促进大家都为班级作贡献。我设置的奖项有“班级贡献奖”“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助人为乐奖”等等。尽可能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增强他们的信心、责任感。把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各尽所能,培养孩子对班集体的归宿感。
三、全局规划,整体化发展
作为班主任,抓好抓实养成教育后,要把精力倾斜于班级的全局规划,整体发展上来。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从接手那天起,就应该思考,这些孩子六年怎么过,六年会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毕业那天他们会是什么样一个摸样,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班主任不能只为自己所任的科目着想,而是为全体孩子的发展前途着想。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从一年级起,每天早读课都在督促学生读书,低年级读课文,中年级起,读课本里的优美句段,外加一首经典古诗词或者经典散文片段。全班孩子的统考科目成绩齐头并进,没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如果一个班主任只顾及自己所任的科目,孩子也许只是害怕班主任而努力去学你所任的学科。班主任无从发现孩子的某一优点,对把控孩子严重偏科问题将无从着手。不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的班主任是不合格的班主任。
四、增加课外兴趣类别,把控孩子课余空间
县城以上的孩子,课余时间都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农村就不一样了,留守儿童面很大,每天放学后的空闲时间也不少,我把这个时间叫“真空时间”。我想,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思维和思想空间,但,绝对不能给孩子太多的时间空间。所以,我就在班上组建了许多兴趣小组。每人至少选择一种,每天放学后,离学校比较近的学生,必须留下来,和大家一起游戏。这样还可以建立孩子之间的友谊,同时,懂得接受游戏中的失败,学会从失利中走出来。有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助长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专长,形成风格
教导处一般把《写字》都安排给语文老师,我的班也不例外。因为,我自己有这方面的爱好,所以,主动和语文老师交换一节课。每周一节写字课,我从不占用或者耽误,每周一次写字作业,内容主要是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段落,分类作文中经典词句,名著里经典片段。作业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和小学高年级作文紧密接轨。既能练好一手好字,也能巩固所学知识,一举多得。有的孩子在写字作业的内容里表露出真挚的情感,对班级的热爱,对同学的友情,对老师的感恩,对家长的埋怨等。我每次批改作业时都拿当作文一样来对待,甚至超过,因为,我还得注重孩子的运笔习惯和构字方法。在学校书画活动中完成包揽,主角就是他们,所以,他们自豪,也是班级的自豪。
六、目标明确
所为目标明确,应该细化到个人。个体目标明确了,整体目标才可能达到。农村孩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每年考试都会有一部分人没法达标。因为,生活环境和语言障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语言环境不能与课本形成交点。很多班级对帮扶学习差生都有压力感,因为目标太不切合实际。我的做法消除了这些顾虑感,他们都明白,咬咬牙就能做到的,帮扶者也能体现他的个人价值。班上每个孩子的目标不尽相同,这些都是为实现一个整体目标打基础的,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毕业那天他们会是什么样一个摸样,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目标个体化,层次化,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找到一个属于或适合自己的台阶。
七、构建一个更人性化班级文化氛围
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关键是把持好度的问题。过于松,就是浮躁。过紧,又很机械化,个人做法有三。
1、师生真正平等
课堂上我习惯让出讲台,把讲台更多教给孩子,把知识的演练和形成更多交给孩子,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间多和学生相处,尽可能逗逗他们,不要过于讲究师威。我的习惯是摸摸头,击击掌,握握手……
2、学会相互欣赏、相互理解
主要利用的是课堂和体育活动来体现的。课堂上,觉得别人做得好,说得好,自己鼓掌;当别人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说:“下次再来”或者“我来帮帮你”小组合作成功时,大家击击掌,叫一声都可以。体育活动更好体现,篮球比赛中,本方队员进攻得分时,主动上前击掌示意;或者防守成功时,大叫一声“好”。当自己的队友失误时,拍拍他的背表示理解。当孩子们以弱胜强时,我和他们抱在一起,在球场上转三圈。这种氛围里,没有人不愿为班级出力,没有人不会团结。有人觉得这样做,老师像疯子,智者见智吧!
3、不躲避,明道理
现在的孩子青春期提前,小学高年级应该分开男女,做一些适当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一味禁止、责备,要正确开导他(她)们。例如,暗恋心理、回避心理都属于正常的健康心理状态。一味禁止和责备反而造成逆反心理,应更多开导他(她)们,现在我们合不合适做,什么是我们这个年龄还不能承担的责任。我给女孩子们讲了一个道理。大天鹅很漂亮,但,先做天鹅,也许会过早暴露自己,变成猎人的目标。所以我说:“现在先做大家心目中的丑小鸭,十年后我再变成大天鹅。”我的学生把这称为x老师的“丑小鸭哲学”,至少在她们心灵里已经烙下这道烙印。
班级更人性化,孩子心里要踏实得多。过于条理化管理,会导致孩子和老师渐渐疏远,紧接着就是老师常用的手段——压迫政策。
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案例无计其数,值得参照的也很多,关键是作为班主任要具备一定专业的透视和捕捉能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硬搬,不居于形式。我想,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里面有很多细节还需雕琢。
一、养成教育不可或缺
1、课前养成教育
小学教育离开了养成教育就纯粹是压迫教育。农村孩子入学前,没有进过幼儿园、学前班。上课了,有很多孩子还不知道上什么课,没有进入状态,桌面上乱糟糟,老师上课效果绝对不会好。我的做法是,和本班所有科任教师统一要求,在自己的课完成后,提示下节是什么课。课前,把课本、学具整齐摆放在课桌的左右两角,其它无关书籍放进桌箱里,然后,把手平放于桌面,闭目半分钟后才开始上课,只要有一个人精力不集中都不能开课。小学低年级只需坚持一个学期,课前的养成教育基本成型。这样的养成教育一旦形成,上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有的老师顾虑,上课时间不够用。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花时间在孩子的养成教育上,比花在给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补课效果好得多。真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工”。
2、相互倾听的养成教育
倾听是上好一堂课、学好一种技能的关键所在。要孩子养成倾听习惯,并不需要强制。上课时,某个时段某个学生发言后,找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学生重复一遍,给予鼓励。再找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再重复刚才的知识点。我一般的做法是,找距离较远的学生来重复,这样可以鞭策首先发言的学生声音要响亮,二来可以训练孩子们在倾听时养成全体安静的习惯。低年级的发言积极性是很高的,有的孩子根本没有经过思考也发言了,这时,不仅可以培养大家的倾听习惯,还能训练孩子倾听的同时培养孩子辨析的思维习惯。谁的发言不够准确,为什么。一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这时,多让他复述知识点,提醒他去发现别人发言时的漏洞。注重培养学生耐心听一句完整的话,在别人说话时不插嘴,听懂了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倾听习惯的养成,正式标志着孩子们懂得了尊重别人。
二、建立多元化鼓励方式
心理学调查表明,一个有情感的人都需要鼓励,动物也非常需要奖励。驯兽师、训犬师就是利用奖励原则去训练的。人何尝不是?所以说,教育更多的需要鼓励再鞭策,而不是一味地比较、责怪、压迫。我的班上有个天生发育不全的残疾女孩,不能参与课间任何的体育活动。每天课间操,她就坐在教室门口,看守教室。学期结束,我给她颁发了一份荣誉“班级贡献奖”。每个月,我都要问大家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为班上做了些什么?”写出来,让大家来评价和评比。每学期末,我都要在班级中分类设置许多奖项,促进大家都为班级作贡献。我设置的奖项有“班级贡献奖”“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助人为乐奖”等等。尽可能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增强他们的信心、责任感。把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各尽所能,培养孩子对班集体的归宿感。
三、全局规划,整体化发展
作为班主任,抓好抓实养成教育后,要把精力倾斜于班级的全局规划,整体发展上来。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从接手那天起,就应该思考,这些孩子六年怎么过,六年会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毕业那天他们会是什么样一个摸样,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班主任不能只为自己所任的科目着想,而是为全体孩子的发展前途着想。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从一年级起,每天早读课都在督促学生读书,低年级读课文,中年级起,读课本里的优美句段,外加一首经典古诗词或者经典散文片段。全班孩子的统考科目成绩齐头并进,没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如果一个班主任只顾及自己所任的科目,孩子也许只是害怕班主任而努力去学你所任的学科。班主任无从发现孩子的某一优点,对把控孩子严重偏科问题将无从着手。不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的班主任是不合格的班主任。
四、增加课外兴趣类别,把控孩子课余空间
县城以上的孩子,课余时间都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农村就不一样了,留守儿童面很大,每天放学后的空闲时间也不少,我把这个时间叫“真空时间”。我想,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思维和思想空间,但,绝对不能给孩子太多的时间空间。所以,我就在班上组建了许多兴趣小组。每人至少选择一种,每天放学后,离学校比较近的学生,必须留下来,和大家一起游戏。这样还可以建立孩子之间的友谊,同时,懂得接受游戏中的失败,学会从失利中走出来。有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助长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专长,形成风格
教导处一般把《写字》都安排给语文老师,我的班也不例外。因为,我自己有这方面的爱好,所以,主动和语文老师交换一节课。每周一节写字课,我从不占用或者耽误,每周一次写字作业,内容主要是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段落,分类作文中经典词句,名著里经典片段。作业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和小学高年级作文紧密接轨。既能练好一手好字,也能巩固所学知识,一举多得。有的孩子在写字作业的内容里表露出真挚的情感,对班级的热爱,对同学的友情,对老师的感恩,对家长的埋怨等。我每次批改作业时都拿当作文一样来对待,甚至超过,因为,我还得注重孩子的运笔习惯和构字方法。在学校书画活动中完成包揽,主角就是他们,所以,他们自豪,也是班级的自豪。
六、目标明确
所为目标明确,应该细化到个人。个体目标明确了,整体目标才可能达到。农村孩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每年考试都会有一部分人没法达标。因为,生活环境和语言障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语言环境不能与课本形成交点。很多班级对帮扶学习差生都有压力感,因为目标太不切合实际。我的做法消除了这些顾虑感,他们都明白,咬咬牙就能做到的,帮扶者也能体现他的个人价值。班上每个孩子的目标不尽相同,这些都是为实现一个整体目标打基础的,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毕业那天他们会是什么样一个摸样,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目标个体化,层次化,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找到一个属于或适合自己的台阶。
七、构建一个更人性化班级文化氛围
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关键是把持好度的问题。过于松,就是浮躁。过紧,又很机械化,个人做法有三。
1、师生真正平等
课堂上我习惯让出讲台,把讲台更多教给孩子,把知识的演练和形成更多交给孩子,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间多和学生相处,尽可能逗逗他们,不要过于讲究师威。我的习惯是摸摸头,击击掌,握握手……
2、学会相互欣赏、相互理解
主要利用的是课堂和体育活动来体现的。课堂上,觉得别人做得好,说得好,自己鼓掌;当别人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说:“下次再来”或者“我来帮帮你”小组合作成功时,大家击击掌,叫一声都可以。体育活动更好体现,篮球比赛中,本方队员进攻得分时,主动上前击掌示意;或者防守成功时,大叫一声“好”。当自己的队友失误时,拍拍他的背表示理解。当孩子们以弱胜强时,我和他们抱在一起,在球场上转三圈。这种氛围里,没有人不愿为班级出力,没有人不会团结。有人觉得这样做,老师像疯子,智者见智吧!
3、不躲避,明道理
现在的孩子青春期提前,小学高年级应该分开男女,做一些适当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一味禁止、责备,要正确开导他(她)们。例如,暗恋心理、回避心理都属于正常的健康心理状态。一味禁止和责备反而造成逆反心理,应更多开导他(她)们,现在我们合不合适做,什么是我们这个年龄还不能承担的责任。我给女孩子们讲了一个道理。大天鹅很漂亮,但,先做天鹅,也许会过早暴露自己,变成猎人的目标。所以我说:“现在先做大家心目中的丑小鸭,十年后我再变成大天鹅。”我的学生把这称为x老师的“丑小鸭哲学”,至少在她们心灵里已经烙下这道烙印。
班级更人性化,孩子心里要踏实得多。过于条理化管理,会导致孩子和老师渐渐疏远,紧接着就是老师常用的手段——压迫政策。
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案例无计其数,值得参照的也很多,关键是作为班主任要具备一定专业的透视和捕捉能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硬搬,不居于形式。我想,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里面有很多细节还需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