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时期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作者】 陆小林

【机构】 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在学校和这社会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所从教的学校处于农村地区,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朝夕相处以及班级管理中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和严峻性,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共同努力,需要大力构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和关爱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关键词:留守学生 现状 成因  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关系着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留守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则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同时也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还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实现,因此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成了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社会各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留守学生”的成因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学生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四川省一直以来都是劳务输出大省,许多地方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农村富余劳力不断增加,不仅仅父母外出务工,甚至爷爷或奶奶都外出务工,从而产生大量的“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但他们却严重缺乏与父母的面对面的交流,亲子关系的严重缺失,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学校德育、智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众多,极易遭到伤害。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正因为如此,所以可塑性大,自制力差。但这“留守学生”由于家长无法有效监管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溺爱和不正确的管理教育方式,一旦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自身和家庭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与此同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导致身心遭受巨大伤害。
  (二)“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康,性格孤僻。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父母关爱缺乏,父母通过做法只是给孩子生活费,很少对孩子的心理情况作引导,孩子的心理严重失衡。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通和引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三)“留守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普遍奉行“读书无用论”。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大多“留守学生”持“读书无用论”,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顺其自然,还不如随波逐流,早日进入社会之中还可以缓解家庭的情况,并且可以挣钱为将来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留守学生”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差。家庭关爱的缺乏,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被迫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缺乏上进心,没有集体观念,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品行差、自控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二、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贴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于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教育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以保证农村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1.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良好的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诚实守信应该成为每个人恪守的基本道德原则,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讲诚信和弘扬诚信的良好氛围,会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悄无声息地变化,一定能促进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
  2.用爱激励孩子。“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指导孩子慎重交友。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4.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5.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6.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7.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